潼关骑兵统领王思礼劝说哥舒翰,上疏请玄宗处死杨国忠。哥舒翰觉得大敌当前,将相失和会危及朝局稳定,没有答应。
王思礼又请求给他三十名骑兵,让他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看了他一眼,不满的说:“你要是这么做,那造反的就是我哥舒翰,而不是他安禄山了!”
与此同时,也有人在劝说杨国忠:“如今朝廷重兵全都掌握在哥舒翰一人手中,他对您早有看法,万一哪天带兵西向,您可就危险了!”
这句话当然是有所指的,就在不久之前,哥舒翰因与郭子仪的老领导、前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不和,便利用玄宗信任,构陷安思顺投敌叛降,以至安思顺被玄宗赐死。此事对杨国忠震慑很大,一直对哥舒翰非常忌惮。
杨国忠本就一市井无赖之徒,他的发家全靠着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没有任何忠君为国的情怀与意识。他虽身居高位,骨子里那种狭隘自私的毛病却是一点没改。出于自保需要,他忽悠玄宗挑选三千名年轻力壮的宦官,把他们武装起来,交由剑南将领李福德教习军事技能;又在灞上(今西安东)征募万余士卒,由亲信杜乾运统率。名义上抵御叛军,实则是防范哥舒翰。
这些动作当然逃不出哥舒翰的眼睛,哥舒翰也担心会遭到杨国忠陷害,奏请玄宗把这支灞上新军隶属自己,然后找了个理由归罪杜乾运,将其处死。
哥舒翰的决绝做派,让本就多疑的杨国忠愈发恐惧,开始琢磨起了歪点子。
恰好有人奏报玄宗,声称驻屯陕郡的叛军将领崔乾佑,兵力不足四千,且均为老弱残兵,装备较差。玄宗脑子一热,也不管消息来源是否真实可靠,便冒然遣使命令哥舒翰从潼关发兵,收复陕郡(今河南三门峡)、洛阳。
哥舒翰回复说:“安禄山身经百战,怎么可能在我们眼皮底下放置一支弱旅!这一定是在故意引诱我们,如果进攻,就会落入他们的陷阱。”
“叛军远道而来,贵在速战速决;我方占据险要,利在长期坚守。如今叛军残暴无道,已经失去人心,形势对其极为不利。我们只需耐心等待,他们内部一定生乱。届时乘胜进讨,可以不战而胜。既然对我有利,没必要急在一时。现在各路兵马还未聚齐,恳请陛下略作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