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也只有低头认输的份儿。
安禄山身兼三节度,行为愈发骄狂放肆。因他第首次入朝,为向玄宗表示忠心曾对太子无礼。一想起玄宗渐渐老去,将来太子继位会收拾他,不禁有些畏惧。加之他两次入朝,亲眼目睹内地武备废弛、朝政混乱不堪的现状,认为大唐已是日落西山,产生了轻视心理。
孔目官严庄、掌书记高尚揣摩他的想法,以谶书为名,劝他索性起兵作乱。
安禄山其实心中早有预谋,经过长期准备,他收养了一支由同罗、奚、契丹组成的八千精锐,按胡语叫法,称他们“曳落河”(壮士)。
身边还有百余家僮,个个骁勇善战,皆能以一挡百。手中掌握着数万匹战马,以及大量的武器装备。至于钱粮储备,更是多到无法计算。
他麾下猛将如云,形成了以严庄、高尚、张通儒、孙孝哲四人为腹心,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客、李庭望、崔乾佑、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庆为爪牙的武装团体。
这些人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里重点介绍两人。
一个是掌书记高尚,幽州雍奴人(今天津武清),原名高不危,颇有才华韬略,曾在河朔一带担任收入微薄的小官,由于朝中无人,长年得不到提升。在郁郁不得志中时常感叹着说:“我高不危宁为大事而死,也不愿啃着草根苟活于世!”
安禄山无意发现了他,将他收入幕府予以重用,准许他自由出入卧室商议军政大事。他在安禄山这里寻到了生命的价值,遂将安禄山引为恩主,一门心思的替他效命!
另一个是田承嗣,曾任卢龙军一个小头目,安禄山看他有才,将他提拔至前锋兵马使。一次天降大雪,安禄山巡查各营。走到田承嗣所部,军营一片肃然、阒寂无声,经过点验,无一人不在位,安禄山为此重重奖赏了他。
田承嗣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安史之乱失败,他以魏博节度使的身份归附大唐,带领河朔三镇与朝廷对抗,把肃宗、代宗、德宗三任帝王玩弄于股掌之中。临死前,不经朝廷允准,将节度使位置传给了侄子田悦,开启了藩镇世袭制的先河。
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