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殆尽,往日骄狂一扫而空,忧虑的不知所措。史思明出来拜见,安禄山大喜,站起身来紧紧抓住他的手:“我得到了你,还有什么可发愁的!”
史思明退下后,悄悄对旁人说:“假如我早点出来,恐怕已经与哥解一样被处斩了。”
安禄山吃了这么大的亏怎肯甘心,天宝十一年(752年)三月,他再次集结二十万军队,准备一雪前耻。
当初突厥酋长阿布思降唐,玄宗对他礼遇有加,赐名李献忠,将他的部落安置于朔方境内。天宝八年,他率部跟随哥舒翰西击吐蕃,夺取石堡城,因功升任朔方节度副使,册封奉信王。他鄙薄安禄山为人,不肯听命于安禄山,安禄山为此怀恨在心。
这次进讨契丹,安禄山公报私仇,奏请玄宗抽调李献忠及同罗部落共击契丹。李献忠担心遭到安禄山陷害,率部抢掠府库叛逃漠北。兵未成行,有人叛乱,远征无果而终。
综上所述,大唐边境线上除去朔方管辖的漠北还算平稳,其他各个方向都不消停。
与边境线上重兵集结、战火纷飞的境况相比,内地军队则是另一番景况。
大唐初期采用的府兵制,沿于宇文氏掌权的西魏,太宗时达到全盛。全国十个“道”,共设有634府。其中,关内(泛指陕西)设261府,占了总编制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样的兵力配置,体现了居重驭轻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对各地的控制,这也是大唐初期国内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激发府兵荣誉感,太宗还将府兵“统军”一职改称“折冲都尉”,寓为制敌取胜、折冲御侮;“别将”一职改称“果毅”,寓为果敢坚毅。
到了玄宗这一代,府兵根基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名存实亡,在宰相张说的提议下,改为募兵与府兵并行。
天宝以后,府兵军制愈发没落,有老死及逃亡的,主管部门也不再补充,原来装备的兵甲器械、粮草战马几尽空竭。各卫所长官经常把编制内的士卒借给他人充当奴仆,人们担心遭到嘲笑,以加入府兵为耻。为了逃避兵役,纷纷离开原籍隐藏起来,府兵再也无兵可交。
鉴于这种情形,李林甫于天宝八年(749年)奏请废除各折冲府调兵符契,府兵自此只剩下官吏。折冲、果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