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句话现在都成了铁证,牢牢坐实了欲图造反的罪名。
长孙无忌与唐太宗自幼结识,感情深厚。太宗临死前曾握着他的手叮嘱,让他务必辅佐好李治。长孙无忌也以此为己任,尽心庇佑年轻的外甥。
长孙无忌在大唐资格很老,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朝中绝大多数官员对他都很尊重,但也有两人让他不是很放心。
他们一个是太宗之子吴王李恪,另一个则是宗室名将、江夏王李道宗。
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为人英睿果决,文武兼备,李世民常夸吴王像自己。因李治懦弱,还一度动过改立李恪的念头,全凭长孙无忌劝阻才没成行。李恪在朝中享有很高声望,长孙无忌很是忌惮。
而李道宗出身行伍久蹈战阵,因个人性格原因,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这样的文臣不是很对路,且曾在东征高句丽时与之产生龃龉。长孙无忌顾忌他手握兵权且能征善战,早想除之而后快。
这几个纨绔搞出的政治事件,让老谋深算的他找到了可以光明正大除掉他们的契机。
他授意房遗爱在交代问题时攀扯李恪,活命心切的房遗爱自然照办。于是在白纸黑字的供词下,李恪无辜卷入其中。
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高宗下旨公开处斩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赐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自尽。
薛万彻临死前放声高喊:“我乃大唐健儿,留我效命沙场岂不更好,为何让我死得不明不白。”
李恪则大骂:“长孙无忌你耍弄权术,陷害忠良,我咒你你全族灭绝。”
二月初三,门下侍中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左骁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均因与房遗爱交往密切被流放岭南,李道宗于途中病故,再也没能重返沙场。
二月初六,房遗直被贬为铜陵尉,薛万彻的弟弟、名将薛万备流放交州(今越南境内),取消了房玄龄配飨太宗的待遇。
这场由风月事件演变的政治风波,在长孙无忌的铁腕下迅速平息。
有人在谈起这段史实时认为有编造嫌疑,称《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有反佛倾向,想借此事“污名化”佛陀。
我倒觉得是他们严重低估了古时史学家的操守,拿现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