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与臣子们无关。圣上宅心仁厚,刑法自然宽和;圣上崇尚峻法,刑法势必严苛。”
“朝廷明文规定:把人抓进来误判的,连降三级;把人放出去、放错了,却要连降五级。判错了、判严了不要紧,放错了、判轻了却要担大责。官吏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只能枉顾事实宁严勿松。不是有人教唆他们,只是畏惧获罪罢了。陛下如果不将个人喜好掺杂进来,一切按律法行事,这种风气自会扭转。”
其实在张蕴古一事上,太宗已向魏徵表达过悔意,并将“判处死刑必须经过五次奏告,获准后方可执行”写进了律法。听了刘德威这番话他不怒反喜,立即允予以批准。此后,冤狱现象果然逐年减少。
【03】魏徵敢说,太宗肯改
贞观十一年(637年)二月,太宗临幸东都洛阳,负责接待保障的官员,因接待准备工作不细致被追责。
魏徵劝谏道:“陛下您只因区区的接待标准不细这一小事,就要责罚官员,实在没有必要。臣担心此种风气一旦开启,将会使天下民不聊生,这可不是您行幸东都的本意!”
“当年隋炀帝讥讽郡县官员提供的饮食不精细,竟然按接待好坏来行施奖惩,结果搞的众叛亲离。这些事情都是您亲眼所见,为何如今又要效仿呢!”
魏徵的话让太宗大吃一惊:“要不是你,朕可听不到这话。”
随即交代长孙无忌等人:“朕原来经过这里,无非是买饭吃、租房住,现在条件这么好,怎能还不知足!”
【04】魏徵的三封奏疏
经过太宗君臣近十年的努力,到了贞观十年(636年)以后,大唐国力日渐丰隆。为避免太宗乐于安逸、懈于政事,魏徵接连上了三封奏疏警示提醒。
针对多数王朝善始却难善终的现象,魏徵建仪:“当领导的往往在创业时做得很好,事业一旦有成还能保持初心的却不多。”
“这是因为,越是困难领导越容易与下属打成一片,条件越是改善反而越容易自满。”
“与下属打成一片,即便性格不合也能齐心协力;骄傲自满,就算亲近之人都会离心背叛。虽然可以借助手中权力震慑下属,恐怕也难以让他们心服口服。”
“在欲望面前能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