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它吃顿好的的。
就在牛低头喝加了盐的水时,陈氏捧着一盆东西走了过来说:“这是娘熬的杂粮粥,专门给牛的,牛吃了耕田有力气。放在锅里都熬了几次了,就等着你们把牛赶回来。”
在牛到顾家的第二日,这头牛便跟着顾老汉他们下田犁地了。这黄牛两岁多,刚刚成熟,性格很是温顺,而且因为拉过车的缘故,调教的也不错,拉起犁来十分自然,不用人赶便主动的往前拉。顾老汉十分满意这头牛,也不敢让他累着,每次犁了半日就不让它拉了,把它放在一旁吃草,充分体现了牛是农民的命根子这句话。
这牛连牛带车一共花了二十七两,那卖牛的人也是因为家中父亲病重,不得已才卖了这头牛,也没有漫天要价,只希望买主好好对待。
剩下的八两银子,顾老太转交给了顾亮,让他拿回去先还给许府,莫让他们觉得顾家是个有钱不还的。
不过顾亮倒没有这么干,拿着钱找了李氏,劝说她和自己一起去了趟管窑镇。
李氏挑了一天赶集的日子,说去卖柿饼 其实是和顾亮一起去买大坛子。
家中的坛子实在是又小又少,就酿了一次酒便用光了。自己既然打算卖酒,肯定不能酿一次卖一次,必须有源源不断的产出才行。
所以顾亮这才特地来到了管窑镇,来购买酒坛子。顾亮去的不是管窑镇上最大的那一家管家窑厂,而是另一家不大不小的‘天青窑’。这是顾亮在顾伯喜重新回灵宝观之前问的,管家窑厂坑了顾家这么一大把,自然不可能再在他们家买东西了。而这家是根据三叔顾伯喜说的,做生意十分踏实、勤勤恳恳,手艺也算得上是管窑镇前几的。
顾亮在这里预订了八个差不多和他差不多高的酒坛,还有二十多个中等坛子,以及大大小小的小酒坛。大酒坛用来发酵酒,中号酒坛用来存储蒸馏后的酒,而小号的自然是用来卖酒的。
这家店名叫‘天青窑’,自然是以天青色的瓷器出名。不过顾亮买的这些酒坛都是陶器,体型都比较大,价格已经偏贵,自然不会给它们上釉。瓷器对于普通老百姓都是奢侈品,大部分家里一件都没有,他们这种小民窑很难卖出。
这家窑厂的老板见顾亮买了这么多,十分热情的招待了他们。管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