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答应过他们,是要带着他们夺取军功的。
可结果却让这么多的袍泽把命丢在了那里。”
抬手指了指心口,李信声音略微发颤道:“出征前那些脸上挂着笑意的军卒就跟刻在心里一样。
每每想起都历历在目,就连他们眼中的目光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次战败与您有何干。”
白玉脸色复杂的看了看李信,微微摇头接着轻声道:“战死的袍泽不会怪您,只会痛恨昌平君。
若不是您当机立断回头攻打郢陈,怕是剩余那四万袍泽都回不来。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您还因此事而一蹶不振。”
关于昌平君的史料记载很少,只有史记里零星记载了一些内容。
而且内容都是直接呈现的结果。
只写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王翦与蒙武破楚后昌平君死,项燕自杀。
其中具体的细节根本就没有。
如果不是白玉提起,并且将主要责任都归咎于昌平君身上,黄品一直都忽略了这号人物。
“昌平君既是楚人,当年为何还要安排他去郢陈。”按捺不住心中的八卦询问了一句,黄品看向白玉道:“这有些奇怪。”
白玉目光瞄了一眼李信,迟疑了一下道:“昌平君说得上是华阳夫人至亲。
并且生在秦地,长在秦地。
即便是楚王的嫡长子,在楚国也无根基,当不得楚王。
没人会觉得昌平会反。”
“你说得不完全对,其实昌平君会反并不奇怪。
毕竟那时候楚国连换三王,昌平君即便没有根基,继位没人会说什么。”
否定了白玉的说辞,李信抽出短刃在地上画了副简易地图,语气颓然的继续道:“其实还是怪我大意。
昌平君到郢陈后,与项燕联络也不是那么容易。
我该早有察觉才对。
其次之前打得确实过顺,粮道抻得有些过长,且主要粮草还是存放在郢陈。
昌平君反叛后,面对楚军进行的猛烈反攻根本无力抵挡。
最后更不该与蒙恬分兵攻向平舆与寝城。
如果还是合兵一处,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