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南海是个边缘之地,而大秦上次失利后若再遭打击将会对军心造成冲击。因此必用精兵,此外你们确实是不相信新秦人的忠诚,担忧他们在关键时刻倒戈相向。”
“我的论述有问题吗?”
“可能有些额外的原因,不过都不重要了。”
我今天出来表明观点,就是因为我觉得大家过于注重短期成效。
“大家确实带领"旧时秦人"获得了无数胜利,并且为这些百姓获得了爵位荣誉。但在天下统一之后,大秦既要抵御北境匈奴也要征服南境百越。请问,你们有无考虑过带他们归来?”
“你们回来了。”
但是他们呢?
“或骨殖青山,或身裹马革,或弃置于野地间;幸存的被指派驻扎边防或者被要求移徙他处,这样的人们,你们心忍?”
“常有谚:落花总需回源。这点,即使我是晚辈,也是知晓的,你们不会不清楚这个道理?\"
\"之前攻打南国失利, 损失将近二十万,剩下的仍然在前线勤勉坚守;将士长期远驻异域,怀乡之心愈渐浓厚。那时, 定下的南国平息策略是派遣中原地区的居民去融合。”
“当时,国家才刚刚建立,华人数量大幅下降;唯有秦楚两地仍有充足的人力,故计划向榆中地区迁移三万家来从事农作,同时将国家的大户人家迁移进关中区域。这两大迁移措施都无问题,\"
“而接下来,无论是北部或南部的边境防卫,都被交付于关中的老百姓承担。”
“这里的关中人,并非仅仅是在那里安家的居民,他们是那些世代在关中辛勤劳动的老百姓——他们奔赴前线,在生死线上徘徊,他们已经奉献了很多,为什么又要离开祖籍,拖儿带女地移徙?”
“如果被派到的地方土壤肥美尚可接受。”
“但那是什么样的环境呢?寒冷地带在北部,炎热地带在南方,就算是强壮的青年都很难应对。况且还要拖带妇孺老人?”
“勇敢的儿郎们不惜牺牲自我只为赢得国家的安宁!”
“就是为了下一代能够免受战争的摧残,”
“而这些英勇的行为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不是为了让他们再受一次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