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就不能搞“分权”来限制地方大员的权力,反而要充分授权,让他们能够把地方上所有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于是一口气又搞了一堆节度使,这下彻底没招了,再也别想把权力收回了。
最后用了八年,安史之乱倒是确实平息了,不过国家也成了个烂摊子。
唐帝国消灭叛军主力后,自己也把几乎所有的精锐都葬送了,比如被后世热议的香积寺大战,大唐最精锐的两股边军在这里爆发了决战,忠于大唐的西北军团和叛乱的东北军团在这个地方相互冲杀,唐朝官军惨胜,最大的两股军力几乎同归于尽了。
以至于后来竟然无力打到范阳叛军老巢,安禄山史思明死后,他们的部将说是要投靠朝廷,朝廷欣然接受,默认了今后那群人继续做土皇帝的现实。从那以后形成了所谓的“河朔三镇”,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
更倒霉的是,其他地区也不给朝廷好好交钱了。
如果所有地区都默认好好交钱,朝廷有足够资源压着大家。而且由于地方上主要的钱都上交了,也就没资源跟朝廷对着干。
现在不交钱,结果也就反过来了,朝廷没有能力去打服那些刺头,刺头们截留了财税,用于武装自己,实力大增。双方进入了一个新的平衡态,一直持续到唐朝完蛋。
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大唐又混了一百多年,一般人对这段历史可能不会很感兴趣,顶多是什么“武宗灭佛”,“两税法”,“牛李党争”什么的。事实上也确实没啥可说的,王朝进入了一种“混乱共生”的状态,朝廷灭不了藩镇,藩镇想反朝廷也得不到支持,可能会遭到其他藩镇的围攻,于是处在一种“弱而不死”的状态。
取代唐朝的是宋朝,宋朝吸取了唐朝教训,赵匡胤自己就是宋州节度使,后来掌管禁军,然后当了皇帝。武将出身的他对武将充满了刻骨铭心的反感。
他吸取唐朝教训,觉得坏就坏在了武人权力太大,再坏的文官都没有武官危害大,于是各种抑制。
边军打仗,边上都得有个文官给看着。甚至在很长时间里,边疆的作战计划是几千公里之外京城文官们根据不咋准确的军事地图拍脑袋想出来的,然后要求边将严格执行。这种情况下,宋朝打仗的战绩可想而知。
边疆上转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