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677章 命运的另外一条道路(1/6)
    大林很不理解,在他看来,一九八六年是文学爆炸的时代,新流派新写法每天都在产生,大量二十世纪国外优秀作家作品被介绍进中国,让人大开眼界。

    国内很多老作家依旧笔耕在一线,而新人完成的作品质量高得离谱,思想性和可读性都不是十年前可以想象的。

    文学的硕果累累的金秋就是现在。

    孙朝阳所说的文学的时代马上就会过去,简直荒谬之极。

    孙朝阳并没有直接回答大林的问题,只说:“大林,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最优秀的青年都立志成为作家,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大林:“作家社会地位高。”

    “不。”孙朝阳道:“最关键是稿费高,能赚钱。你想啊,七十年代末,一个普通工人月薪也就三十来块。而那时候作家在杂志上发表作品,千字至少四块,好一点的杂志能够达到二十。一部短篇小说一万字,就是四十到两百,写起来还很轻松,怎不让人趋之若鹜。因为能够赚钱,文学吸引了一代最优秀的青年参与其中。但现在不同了,首先大家的工资都涨了。而且,自由经济时代,只要你胆子大,又有些手段,开个小饭馆,一个月下来,就能赚个千二八百的,这不比当作家来钱容易?人才,天生就会朝钱多的地方跑。另外,随着娱乐方式的增多,大家休闲的方式花样百出,都不爱读书了。文学,慢慢就会演变成一种小众的事物。大林,当初我之所以支持你调去当中学老师,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万万没想到,你竟然又跑回来了。”

    大林还是觉得孙朝阳是在胡说八道。

    孙同志也不好跟他多说,只得问:“大林,你是怎么看王骁波的?”

    大林:“天才。我也是资深编辑了,工作了这么多年,认识的作家也多。像这种才气过人的作家,也只看到你和王骁波。”

    孙朝阳问:“你希望王骁波去匹兹堡陪读,无所事事浪费自己的才华,还是留在国内静心创作?”

    大林:“自然是希望他能够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

    孙朝阳:“那就对了,你去说服他吧。告诉他,如果留下,他会成名,他会赚到很多钱。”

    李垠河匹兹堡那边的学校九月中旬开学,到十二月二十四日的时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