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朝阳一听,很惊喜,忙问是哪家出版社,是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类的大机构。
老高:“你认为《思维的乐趣》能够在大社出版吗?”
孙朝阳:“以王骁波文章的质量,天底下哪里都去得。”
老高笑了笑:“王骁波的散文系列才在我刊连载一期,总共三篇文章,确实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在大社出版实体书,还是不太合适。”
孙朝阳:“小出版社?”
八十年代是文学的时代,很多大单位都有自己的出版社。各名牌大学,各大国企,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反正是国家财政拨款,出的书能不能赚钱都不要紧。不过,现在的书都卖得不错,文学类书籍亏本的事情倒少见。
老高点点头:“一家叫《华夏出版社》的,今年年初刚成立的,做文艺类书籍也不是他们的强项。”
看孙朝阳有点茫然,悲夫同志解释说,华夏出版社是残联下属单位,主要出版残疾人康复之类的书籍,以人文学科为主。地方不大,实力有限,在文化界影响有限,文艺类书籍在那里出版,不是太好的选择。
“管他呢,只要能出版拿稿费就好。”孙朝阳觉得华夏出版社这个名字好耳熟,一时间也想不起在哪里听说过,就问:“老高,你叫我回来有何指示?”
老高满面严肃:“我们《中国散文》实际上也成立没几年,记得你刚来这里的时候,杂志销量惨淡,大伙儿都在混日子。没办法,散文的读者群本就不大,读者和作家只认天津的《散文》。收不到名家作品,杂志也卖不出去,恶性循环了。我年龄也大了,来这里主持几年就要退休,算是人生的最后一班岗。但我是不服气的,我要给自己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还好有你,又有同志们的努力,杂志渐渐好起来,如今也算是国内响当当的散文月刊。不过,咱们杂志除了你的《文化苦旅》,还是没能走出去有影响力的散文家。王骁波让我看到了希望,或许又一颗新星冉冉升起了。实体书出版对于一个作家,尤其是新人作家的重要性你我都知道,所以,不管出版社是大是小,能出书就是一种成功,我希望在《思维的乐趣》的出版上面,你加一把火,看看能不能把这件事做成。”
孙朝阳点头:“老高,我先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