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673章 强力推荐(1/3)
    编辑:“老刘,你还是看看吧,百密一疏,下面的眼睛虽然多,但是人就会犯错,难保没有看漏的地方。”

    刘新武心中虽然不太愿意看稿,但还是装出个样儿拿起稿子翻起来。

    其实,这期稿子还真没有什么毛病,大多是名家新作,国字头杂志嘛,能够上刊物的,谁不是大碗,质量杠杠的。

    先是文艺评论部分,只有一篇文章,讨论了当今的诗歌流派,这个没问题。

    然后是诗歌,有一个组诗,写的是农村生活,用豌豆花来比喻少女,挺新鲜的。还有几首短诗,都是现实主义题材,走的是传统路线,《人民文学》原则是不发表现代派诗歌的。

    然后是短篇小说部分,这是杂志的工作重点。作家的名字都眼熟,都是活跃在当今文坛的新锐。

    刘新武一边看,一边笑着和那位编辑说道:“又是徐晓斌和谢有鄞。这两人最近好勤奋,随便翻开一本新出的杂志,都有他们的名字。对了,是约稿吗?”

    编辑:“是,去年就开始约了,催了好多回,到今天才拿到稿子。”

    刘新武笑道:“浙江最有潜力最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的新作被你们抢来,那边的老朋友们还不得跟你们毛起?”

    毛起在四川土话就是发火的意思。

    实际上,在八十年代的文坛上,浙江作家群影响力不是太大。那边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春风一吹,遍地小作坊小工厂,有志青年都奔钱途去了,搞文学实在太清贫,没什么吸引力。

    这十多年以来,也就出了个写富春江打渔佬的短篇小说《最后一个渔佬儿》的李杭育,眼见着人才就要断档。还好,最近两年有徐晓斌和谢有鄞两位新锐爆发。这二人创作力惊人,一年要发十几个短篇,还都很好看。风格也以描述世俗人情为主,很对刘新武的口味。只不过,和老刘的宏大叙事不同,这二人的作品都是截取时代的一个截面,写一个小故事,如此也显得格外清新流畅,故事情也强。

    其中,刘新武最喜欢谢有鄞,据说,此君老家是鄞州。鄞州现在改了名吧,他也不记得改成什么了。

    编辑听到刘新武说这话,正色道:“《人民文学》是短篇小说的最高殿堂,这两位作家能够在我们这里发表作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