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短,影响力相比他其他作品也小,但刘新武个人却非常满意。小说写的是在新社会,往昔一所华贵的贝勒府被改为学校,学校里有一位勤勤恳恳的老清扫工石义海。
故事说的就是石义海的一生,他小时候侍候过洋神甫,在新社会又经历过特殊十年,并和贝勒府的小姐产生了爱情。可惜因为两人社会地位悬殊,加上特殊年代的缘故,一辈子都没有能在一起。在去世的时候,手中还握着贝勒府小姐送给他的定情信物玉如意。
刘新武在创作的之初,本打算写一本所谓的伤痕文学,揭露些什么,批判些什么。但写着写着,笔下就不受控制。短短的篇幅里,长达几十年的社会世情风貌徐徐展开,人文关怀成为故事的基调。
也就是因为有这部短篇小说的写作经历,刘新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方式——世俗人情——对,他发现自己很喜欢写饮食男女人间烟火。这才有后来的《立体交叉桥》《钟鼓楼》。
《钟鼓楼》获奖让他做为中青年作家的代表,也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彻底成名成家了。
恰好《人民文学》的总编,第一个把意识流小说介绍进国内的作家王蒙高升为省部级干部,职位空缺出来,刘新武就当仁不让地接替了这个位置,一跃成为文学界领袖级的人物。
实话说,杂志社总编的工作很清闲。具体组稿看稿选稿的工作由责任编辑具体负责,然后是编辑组主编二审。
他在工作是终审,就是最后在稿子上写“同意发表”四个字。
刘新武虽然从小在北京长大,但骨子里却有着四川人喜欢安逸和漫不经心的禀赋。反正所有的稿子一审二审都过了,自己再看一遍纯粹浪费时间,他选择绝对相信手底下的弟兄们,每次终审都是随手签字了事。
这样一来,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就多了。《钟鼓楼》的写作透支了他的积累,下一部作品的创作一点眉目都没有,也没有写的想法。
上次和孙朝阳见面,小孙提到红楼梦,倒给了刘新武很大启发。这段时间一直在心里琢磨:《钟鼓楼》或许就是我文学的创作的巅峰,再写下去,也是无法超越。高峰之后就是下坡路,自然规律无可抗拒。或许是时候干点我喜欢的事情,文学我是不打算再搞了。要不,研究一下《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