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分配也好,不少人能进机关。而且,一进学校就算工龄。所以,不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根本就考不上。但在九十年代,中专文凭一落千丈,最后变得不值钱。
其二,委培生,读技校。不过,这种一般都是大厂子弟,只系统内招生。一旦考上,就带了指标。毕业后,回定向委培单位,安排工作。从进学校那天起,也开始计算工龄。
其三,就是考高中,三年读下来争取考个大学。如果考不上,就失业回家当待业青年。静候社会招工考试,或者招干。
最差的是那种连高中都考不上的,你一个初中生流入社会,又能做什么呢?
当然,就算你成绩差,中考落榜,但如果父母是一定级别的干部,还是可以帮解决就读问题。可问题是,京城扔出一块砖头就能砸到一个正处级,吴胜邦这个副书记,你去找教委,人家都不带搭理你的。
那么,最后的最后还有一条路,就是交钱给高中。现在改革开放了,国家考虑到教育资源不足,对地方上出台的收钱读书的土政策睁一眼闭一眼。反正,学生有学上,学校得了钱可以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皆大欢喜。
当然,价格也不便宜,通常是一两百块钱一分,根据地区不同,价格有所浮动。反正,学生你距录取分数线差多少分,把钱交够,我帮你解决学籍问题。
中国人重视教育,知道这个政策之后,已经有率先富起来的人开始给大量投资。据孙朝阳后来回忆,在一九八六年的时候,老家就有个体户交了六千多块钱把儿子送进了县重点中学,轰动一时。
北京这边也有相应政策,吴胜邦和唐大姐也打算让女儿吴盼盼走这条路。一家人勒紧裤腰带,挤点钱出来,好歹让娃读个高中。重点高中不行,咱们走普通公立。
只要拿到高中文凭,将来就业的时候也好落实单位。
但这里有个前提,吴盼盼的升学考试成绩距录取线不能太多,十几分,甚至二十分可以,差太多可不行。不然传出去,岂不成了笑话。
可听孙朝阳打电话来说,吴盼盼的数学直接交了白卷,这就不不是差十几分二十分的问题,这差的是一两百分。
天,塌下来了!
孙朝阳听电话那边半天没有声音,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