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开了窍,专一走书报亭、走水陆码头的报摊、走租书店,发现这个路径比新华书店销售还好,而且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关系需要处理。
这样一来,成本又降下去了一分。
孙朝阳的名气实在太大,文化苦旅名气实在太大,莽流的西贝货竟卖得极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颇有商业头脑。
不过,因为孙朝阳的集子参加了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如果再冒人家的名出书,不但得罪了天津的出版社,连评委会和中协也一并得罪了。
所以,他也不敢造次。
当手头的存书都卖干净后,莽流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他买了新车,一辆白色的大发微面。这车在二十一世纪,属于一坨废铁的工业垃圾。可在八十年代,就是财富的标志,是事业成功的象征。
顿时在京城出版圈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就有心眼活的人暗自盘算:这个体出版原来这么赚啊,就连莽流那个屁都不是东西也能发大财,我在这行干了二十来年,无论经验还是关系,都比他强不知道多少,也许我也可以的。
反正这段时间人人都喊莽流孙爷,日子过得极爽。
不过,买了车后,莽流手头也有点紧张,寻思着再出一本什么书挣点儿。可看了几本稿子,总是有些不满意
这日,一个合作伙伴找到小花伞出版社,坐在他办公室里抽烟喝茶聊天。
此人姓叶,在发行这行浸淫多年,和莽流合作得很好,在西贝货《文化苦旅》上也赚了不少钱。不过,等到库存书籍卖完后,莽流迟迟不发货,他就过来催货。
“孙爷,咱们可是老哥们儿了,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给我上货了,怎么着,找到新合作伙伴了,要把 老兄弟一脚踢开?”老叶一边抽烟,一边笑着说:“我老叶你是知道的,对你可是春天般的温暖。如果你找到新销售渠道,早说,咱们好聚好散,以后还是朋友。”
莽流:“老叶你说什么呢,咱可是过命的交情。你手头的报摊和书报亭的渠道包销了我一半的书,我讨好你还来不及,哪里还能有其他心思。”
老叶:“那你怎么不给我发书了?”
他不问还好,一问,莽流就苦了脸:“老叶,你我都知道现在卖的 《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