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经典。特殊十年,青年们上山下乡,体验生活,对于人生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等到改革开放,大家压抑的创作热情顿时爆发,绚烂而辉煌。
可见那句痛苦出诗人的话是对的。
余华喜欢文学不假,只要是印成铅字的都会拿起来看上半天,唯独不读诗歌和散文。
诗歌的最大问题是看不懂,尼玛太朦胧了,完全没有章法,简直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跟说梦话一样,都没有一个好坏标准。
散文能看懂,但太寡淡。不是写情就是写景,完全没有故事情节,跟喝白开水一样,纯粹浪费时间。
但今天晚上大约是太冷的缘故,他有点失眠,看散文正好。
中国的散文重镇是天津,那边有国内最好的散文期刊《散文》,自创刊以来就刊载过刘白羽、茅盾、丁宁等诸多名家的佳作。如今,最红的散文作家是广东的秦牧,几乎月月都有新作发表,简直就是以《散文》为家。另外,那边的散文合集出版也搞得很好。比如先前出版的秦牧的散文集《翡翠路》就创下了散文书的销售记录。
国内还有另外几家散文杂志,但都不出名,销量也是堪忧。对了,某省会文化系统打算另辟蹊径搞《散文诗》,散文和诗歌都没多少读者,嫁接在一起,前途估计也是堪忧。
《中国散文》属于这一挂销量极差的散文杂志,也不知道海盐衬衫总厂工会犯了什么糊涂,订了这本没可看性的书。
余华腹诽,翻开了书页,只看一眼就来了兴趣。
这期杂志的第一篇文章竟然是著名小说家孙三石写的,编辑还写了按语强烈推荐,说孙三石同志对传统散文的作法进行了创新,采用了许多新手法,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云云。
对于杂志社王婆卖瓜,余华一向是嗤之以鼻的。但孙三石却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这哥们儿写的东西实在太幽默了。
比如短篇小说《棋王》,知青插队的生活中,又是吃蛇又是下象棋,真是妙趣横生,都把人看饿了。后面的棋王争霸赛,更是精彩绝伦。
他当时几乎是笑着看完了整部小说,后来还反复读了好多次,把那本《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集》都翻卷了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