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一天许大茂将酒瓶竖在窗台上,结果酒瓶被风吹倒了,碎裂声传到满院,以为是地震来了,大家慌忙跑出去一看,竟是虚惊一场。
临近国庆节前,城里的大部分居民们遵循安排,回到了胡同里熟悉的家。
这场地震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每个家庭都有了一批单位里给发的抗震木材。
从学校回到家后,95号院为了继续防震,街坊邻居们就在屋檐下,在院里,甚至在胡同口搭起了抗震棚。
有一百多年的老北城胡同布局,几百年的四合院结构,统统在这个秋天被改变了格局。
傻柱就用刘之野给他的两块搭盖卡车用的军用苫布,搭成了大棚子,里面安装了电灯,还搬进来了电视机,还可以在床上打麻将、扑克……
这段时间,他家的防震朋成了95号院里最热闹的所在,每天晚上都要闹腾到很晚。
“全家人住在这个大棚子下,不像在抗震,倒像在过儿童‘夏令营’”。
躺在新建的抗震棚里,人们感觉到的不是地震欲来的恐慌,而是新的生活空间带来的幸福。
等几年后大多数年轻人回来后,因为工作暂时没有着落。
在耐心地等待中,这帮年轻人们就总想干点什么,以便在家庭证明自己的存在。
他们就把自家户外那简易的抗震棚推倒,重新盖成可以住人的小厨房。
有的人还用家里的抗震木材做家具以改善生活条件。
或者在别人上班的时候,上街买菜,准备一家的晚饭,长时间下来也居然练就了厨房手艺。
再过几年后,抗震棚演变出来的新居矗立在四合院里,胡同里,大街旁。
走进这些大杂院内,一间间用木板、铁皮以及说不上来的各种材料搭起的小棚子,把本就不大的小院挤得满满的,最窄的小道不足两米宽,小道边停着装满货物的三轮,堆着各种杂物,连个让人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远处的角落,还有几处在平房顶上搭起的二层、三层,还有的一栋简易楼顶上居然盖了一排小房子。
弯腰走进不到15米高的小棚子,黑呼呼的,将就着能放下一张小床。
隔壁的一间小棚子内,就是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