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在不一样了,由于刘家庄蔬菜大棚的出现,城里的老百姓也能在冬天里吃上别的新鲜蔬菜了。
但是,由于成本的问题,反季节蔬菜价格有些小贵,一般家庭也不舍得天天吃。
如果老吃土豆白菜,相信很多人也会吃腻了。聪明的主妇就会腌上一缸雪里蕻,激上一缸酸菜,补充营养、改善口味。
刘之野的大伯母有做“辣菜”的手艺,买来水疙瘩(一种咸菜)和卞萝卜(红萝卜),切成疙瘩片和萝卜丝,将水疙瘩片用开水焯熟,垫于盆底,用卞萝卜丝敷于表面,再用白菜叶盖严以促进发酵,24小时后,辣香窜鼻的“辣菜”就做成了,吃完后,十分畅快,这也是京城人一道家传的冬令菜。
除了吃,冬季里的冬衣也非常重要。
过去,家家都要做棉被、棉衣和棉鞋,穿上自己家做的棉衣既松软,又暖和。
这时候,制作棉衣的技术,都是母亲手把手教给女儿。其实,家里的女孩见多了母亲做棉衣棉被,自己差不多就会了。
闫埠贵家还在自己做鞋。
他们家人口多,每年冬季来临时,大、中、小号的半成品鞋在炕上排成一列,那阵势甚是火爆。
经过纳鞋底、做鞋帮等一系列工序后,往里子絮一些棉花,整理平整,再用小锤敲平,一双棉鞋就做成了。
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一旦下完雪,气温骤降,各家的火炉子就得添煤烧旺。早先普通人家主要靠捡煤取暖,摇煤球还得花钱请人做。
老京城人管这些人叫“摇煤球的”,找到他们后,先讲好加工费多少钱,师傅就掺好黄土,然后便放水开始摇,他们的工具一般是一个摇筐、一个转盆和一把铁锹。他们干脆利落,不一会儿就把煤球做好了。
此外,家家户户还要准备用来挡风的棉门帘、盖大白菜的破被窝以及小孩挂着的屁股帘,这些被人们戏称为“岁寒三友”。
每到过“小年儿”那会儿,家住在南锣鼓巷的许多人家都会去做“外活”:从绢花厂领来半成品的纸灯笼材料,拿回家加工成成品。
每年冬天,三大爷闫埠贵都会号召街坊邻居们们为贴补家用,踊跃去做一些“外活”。
街道们去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