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的行李箱,搭上了15/16次列车,这趟列车能直接把他们带到羊城。
他们从京城东便门火车站上车,沿着京广铁路南下,到羊城大沙头火车站下车,全程用了59个小时。
稍做休息后,他们又搭乘班车到达了宝安县,在这里寻机化妆成为逃江人员偷渡到了香江。
这个时期,由于经济困难,宝安县放宽了边防地区的出境政策,当地大量民众越过边境前往香江投奔亲友,去开始新的生活。
由于过来的群众太多,今年6月中旬,港英政府不得已才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难民”的生计问题。
来到香江的群众,一部分在港有亲戚朋友的,得以投亲靠友。绝大部分过来的群众,则在公园、街头的屋檐下、楼梯下宿夜。有的则住于山上的洞穴中,或被荒弃的屋宇中。
后来,他们开始在街角、空地处用木板搭建板屋。接着有到人家的天台上搭建板屋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后来香江报刊常用的名词:“天台木屋”。
这些木头屋,因为搭建简陋,烈日悬空时,屋内炎热如置身火炉。如遇台风暴雨,常常连屋顶也被风刮跑。
为了生活的相互照应,后来便有亲戚、熟人、同乡结聚于各个山头、空地,共同搭建木板屋,潮籍人聚居于老虎岩村、内地人则聚居于调景岭等。
幸亏郑朝阳会一点点粤语,他们俩才结识了一个多年前就过来的羊城人陈阿发。
在陈阿发的协助下,他们暂时在调景岭找到了落脚点。这也是出于隐蔽的考虑,由于没有正式的身份,他们暂时无法在环境好点的地方居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