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晚明海枭 > 第330章 临川盐场(下)(3/3)
们只能靠种田、打渔来填窟窿,渐渐地就都逃亡了。如今临川场的盐户已经只剩了40家,就连70多两的盐课原额都时常交不齐,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

    “钟老,逃亡的盐户都去了哪里?”

    “还能去哪里?要么下海去做海盗,要么就去山里当黎人呗……”

    林海闻言一阵无语,他总算知道明代琼州府的黎人为何越剿越多了,除了海瑞所言未能在黎人核心区建州立县之外,沿海汉人源源不断地黎化也是另一个原因。

    其实到了明代,汉黎之间已经没有太大差别了,大多数黎人都能兼说汉语,不少熟黎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南明时期,黎族同胞也和汉人一样抗拒剃发,两族人民精诚合作,在琼州府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抗清斗争,最后一支义军一直坚持到了康熙五十七年……

    回到榆林港后,林海把在临川场的见闻告知了黎忠国和蔡平等人,嘱其要与临川盐户和睦相处,切不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去抢别人的盐——那就和朝廷一样属于是竭泽而渔,当然贪官捞够银子就拍屁股走人了,哪管卸任之后的一地鸡毛。

    明朝自盐课折银之后,盐丁们是可以自由出售食盐的,只要能交齐盐课,朝廷甚至都不管你是不是还在晒盐。

    林海希望有了黎忠国部这个大客户之后,临川场能维持下去,甚至能渐渐吸引逃亡的盐户们回来,将食盐产量恢复到8万斤,同时也能生产更多的粮食。

    这对榆林港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毕竟8万斤盐就能解决8000人的吃盐问题,不需要费劲巴拉地从外地买盐了。

    不过林海的设想是要在田独铁矿搞几万矿工,再加上木炭厂、冶铁厂以及黎忠国部,榆林港附近的总人数将来是要往十万以上发展的。

    如此这般,莺歌盐场的开发看来是势在必行,否则怕是只能去广东乃至福建买盐了。当然粮食供应还是只能依赖进口,琼州府是明代最早普及番薯种植的,在此之前岛内一直无法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这片土地实在是太过贫瘠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