毙,等着贾长生一步步蚕食我百济的领土吗?禁卫军出征,虽有风险,但至少能显示我百济抵抗的决心,也可振奋军心民心。再者,若能趁贾长生立足未稳,给予其沉重一击,或许能扭转战局。”
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整个朝堂乱成了一锅粥。百济王揉了揉太阳穴,满脸疲惫地说道:“都别吵了!此事需从长计议。”
这时,一位谋士模样的人站了出来,此人目光深邃,在朝堂中素有智囊之称。他微微躬身,不紧不慢地说道:“大王,依臣之见,禁卫军出征与否,尚需考虑诸多因素。首先,我们需对贾长生的兵力部署、作战策略有更精准的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臣建议派遣细作深入敌营,探听虚实,再做定夺。”
百济王微微点头:“爱卿所言有理。那依你看,若禁卫军出征,胜算几何?”
谋士沉思片刻,答道:“大王,贾长生的军队能一路势如破竹,想必其军事指挥才能非凡,且其士兵经过多次战斗的洗礼,实战经验丰富。然而,我百济禁卫军也并非毫无优势。我们熟悉本土地形,若能善加利用,设伏突袭,或许能与之抗衡。但战争之事,变幻莫测,臣不敢妄下定论。”
老将听了谋士的话,急切地说道:“大王,战机稍纵即逝。我们不能再等下去了。就算派出细作,等他们回来,恐怕贾长生已经发起进攻了。此时应当机立断,让禁卫军即刻出征,以雷霆之势打贾长生一个措手不及!”
文臣们纷纷摇头表示反对:“不可,不可啊!此举太过冒险。一旦禁卫军战败,我百济将再无还手之力。我们还是应该先加强城防,囤积粮草,坚守不出,等待时机。”
百济王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一方面他担心禁卫军出征会遭遇不测,另一方面又害怕错失抵抗的良机。沉思良久,他抬起头来,问道:“那若禁卫军出征,谁可为统帅?”
老将毫不犹豫地答道:“大王,臣愿率禁卫军出征,若不能击退贾长生,臣愿以死谢罪!”
百济王看着老将,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但仍有些犹豫:“将军忠心可嘉,但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考虑考虑。”
此时,负责后勤的大臣站出来说道:“大王,不管禁卫军是否出征,我们的粮草物资储备都急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