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是天灾不来,人祸也跑不掉,历朝历代,新朝初立,都免不了几场乱局。光礼啊,耀文这孩子有大智慧,他说广积粮,抗灾年,错不了的。
我已经派了三路人出去,一路去惠州墟上买蜂蜜、白糖,一路往羊城走,买压缩饼干、罐头、火腿、腊肉,一路往北走,我听说北边有人培育一种菌菇叫侧耳(平菇),我们这里也能培育。”
冼光秉说着,指了指田里一闪而过的田鼠,“从今年开始,围里不许再挖田鼠洞,一窝田鼠、一个田鼠洞能救一条命。”
冼光礼猛抽几口烟,将不到半公分长的烟头扔到地里,“粮食藏哪里?”
冼光秉的手哆嗦着再次掏出烟盒,派给冼光礼一支,自己点一支,一连抽了好几口才幽幽地说道:“学北边挖地窖,一明两暗,明的那个让围里上了年纪的人挖,我阿爸带头,一半好货藏明窖。
从开挖那天开始,集全围之力,让上了年纪的人吃好喝好。
两个暗的让嘴巴紧的后生挖,藏好东西就把路口堵了,不到灾年不开窖。”
冼光礼脸色一暗,“光秉,阿叔能活到七十不容易。”
冼光秉一脸决绝地说道:“事发了总要有人顶,围里传承几百年的规矩,后生做事,老人顶,这个规矩不能破。”
冼光礼沉默了片刻,叹了口气说道:“村里在香港念书的后生是不是该转到墟上念?”
“我会挨家挨户去说,你跟耀文说一声,不少东西要上黑市买。”
“好。”
冼光礼明白冼光秉的意思是让他向耀文拿港币。
冼光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冼光礼,“耀文要的东西,他生父的资料。”
冼光礼吓了一跳,“耀文要这个做什么,他想弑父?”
[不要有民国时期农村地区遍地文盲的刻板印象,其实那时候的农村也不乏读书人,文盲率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特别是南方的村子,一村同姓,总有混得好的族人会出资办村学。]
“不要瞎想,耀文要去米国发展,他需要一个米国身份。”
“米国佬能认他吗?”
冼光秉呵呵一笑,“不用替耀文操心,他会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