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多钻研生财之道。
“倘若我等的改革,能够向天下各地的学子们打开一扇大门,让他们看到凭借自身才学便能入朝为官、施展抱负的希望,那他们必然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苏曜自信满满道:
“科举制的推行,不仅仅是一场选拔人才的考试,更是一场重塑天下格局的变革,我的目的是让天下英才都有机会为国家效力,让寒门士子、边郡子弟皆有机会崭露头角。”
“是在一隅之地捣鼓自己那点蝇头小利,还是放眼天下,投身于这改天换地的盛世大业之中,相信幽州的世家大族和有识之士,心中自有一杆秤。”
身为后世之人,苏曜的眼光自然不是当今这些能比。
科举制的普及,除了招揽人才外,最关键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意义。
在古代交通和通信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各地文化、经济差异显著,极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而科举制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将九州大地紧密相连。
通过科举,来自不同地域的学子汇聚京城,他们在同一场考试中竞争,接受相同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塑造,无形之中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可以说是大大的打击了地方分离势力。
而显然,现在苏曜就要用科举制这个武器,来狠狠的收割一波地方士族的人心。
“可是大将军,这科举之事如今已经闹得沸沸扬扬。”
王凌眉头紧锁担忧地问道:
“寒门学子对结果极为不满,此事若是无法解决,别说收天下士子人心了,眼下咱们京中的局势就已经非常不稳了。”
“这正是我亲自回来的原因。”
苏曜双目中精光一闪:
“下来,就让我来看看这科举舞弊一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洛阳,北宫。
在盛大的迎接活动结束后,告别了百官的苏曜被请入偏殿面君。
快步走在太监的前面,苏曜刚一踏入殿内,还不及交出佩刀,等待多时的万年女帝就已出现在了门口。
常言说小别胜新婚,在得知苏曜北方大胜,即将返京的消息时,万年便已坐不住了。
她每天都在询问太监苏曜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