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一部《洪武大典》,集天下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大成,无一不录,无一不精。此书之成,将彰显我大元之辉煌,泽被后世,流芳百世。”
这番话,如同春风吹拂过李清照的心田,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期待。
历史上,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政治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与文化亦随之繁荣昌盛。
而文化的繁荣,尤为显著,其标志之一便是《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两部鸿篇巨制的诞生。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的璀璨明珠。
受此启发,江鸿飞亦萌生了编纂一部更为全面、更为客观的百科全书的念头。
江鸿飞梦想着这部大典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汇聚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精华,甚至放眼全球,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李清照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李清照深知,江鸿飞的这一构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创新精神的极致追求。
李清照相信,这样一部大典的问世,必将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价值与意义,远非言语所能尽述。
然而,李清照的心中仍有一丝疑虑。她深知,在编纂过程中,如何保持书籍的原始风貌,避免人为的删减与品评,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她不禁轻声询问:“陛下在编纂《洪武大典》时,是否会对经典书籍进行删减或品评?”
李清照的担忧并非无稽之谈,毕竟,《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虽同为巨著,但在编纂理念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永乐大典》以客观记录为主,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而《四库全书》则在收录原文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删减与品评,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图与思想倾向,不言而喻。
江鸿飞闻言,微微一笑,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坚定与自信:“朕岂会轻易品评天下书籍?朕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编纂《洪武大典》时,我们将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各类资料进行如实记录与整理。对于涉及的知识文献,我们将进行必要的纠错与注解,以确保其准确无误。至于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