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作为来说,二人间的区别就极大:宗泽,威望高,号召力大,能把散在各地的各种武装力量都聚拢到应天府,把他们组织编练为抗拒大元军、保卫南宋小朝廷的部队;杜充呢,缺少威望,既毫无忠勇气概,遇事也没有足够的机智,到任之后,越来越不孚众望,前此经宗泽收编集结来的部队,大部分又都逃散;那些虽未前来应天府,而自愿接受宗泽的号令和节制的,如没牛角杨进,便据地自雄,原本在前线抵御大元军的李成,直接就投降了大元帝国。
见最麻烦的宗泽死了,在请示过江鸿飞了之后,许贯忠立即组织兵马南下,攻取江淮地区。
担任着应天留守的杜充,见大元军打过来了,又见部将们这样分崩离析,实力很明显地日益减弱,没有胆量在如此险恶的局势中撑持下去。
于是,杜充便以前往扬州参加勤王义军为借口,擅自把应天留守的责任交付给程昌寓,带领十几万宋军渡淮南下了。
未几,应天府就被大元军给攻占了。
大元军继续南下。
南宋小朝廷在江淮地区的人马,见此,跑得跑,降得降。
被赵构选作行都的扬州城,很快就处在大元军的严重威胁之下。
因为赵构停留在扬州,大量不愿意投降大元帝国的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涌进扬州城中。
听到大元军打破南京城已经南下的消息之后,扬州城内居民立即惶恐起来。
御史中丞张浚向赵构建议,要他赶快渡江南下。
黄潜善和汪伯彦却留恋于扬州的繁华、热闹,舍不得立即离开。他们还幻想着大元军或可幸而不来,因而向赵构建议说,再在扬州稍停若干时日,待听取战报如何后再作决定。并严厉禁止官、民谈论前线情况,严厉禁止官、民搬家避难。
赵构和黄、汪等人这时所倚靠的武装力量,是刘光世的部队。他们派刘光世带领万余人马到淮水上堵截敌人。
刘光世却全然没有杀敌致忾的勇气,不敢奋勇当先,这大大影响了他整个部队的士气。
以致,还没有抵达淮水南岸,还没有看见大元军的影子,这支部队就已全部溃散。
大元军因此得以顺利渡过淮水,攻占天长,和扬州的距离已近在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