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文丑的武艺,何况败军之将能有多少残兵?颜良文丑四万大军可以说是任何一支部队的强敌!
击杀公孙瓒以及他的主力军队之后,再去攻取北平郡,届时只要在城门前亮出公孙瓒的尸首,北平郡军民定然无心再守,投降是必然的。即便守,主公已死,军心涣散,加上兵力之前的损耗,怎么守的住?
袁尚一番安排,把最有可能击杀公孙瓒的功劳给了颜良文丑,如此一来河北两位猛将同时也是袁尚的姻亲成为此次战役功劳最大的武将,必然会受到袁绍的封赏。从而进一步加固袁尚与二将的关系。
公孙瓒一死,则幽州可以重新被袁绍掌握,到时只需把天子诏令不能遵守的责任推到公孙瓒身上即可。袁绍可以说自己撤出幽州,但是公孙瓒穷追猛打,袁绍不能坐以待毙,况且公孙瓒穷追猛打是无视天子诏令,袁绍出兵灭之是为了保障天子的威严。总之扯皮推诿即可。
到时只要占领了幽州,同时保全并州和冀州,袁绍便成为合三州之地的天下第一大诸侯。想必曹操在与袁术、吕布的对峙中,不敢再通过天子诏令责罚袁绍。不然那个时候惹恼了袁绍,后果可不是他曹孟德能承受得起的事情。
至于幽州停战和濮阳之地的事情,袁尚在信中推荐目前在邺城赋闲的袁熙去办。袁绍回复天子诏令时,可以答应撤军,这样也好顺势麻痹公孙瓒。而撤军得有条件,就是曹操首先割让濮阳之地。袁熙此去濮阳,就是去接手濮阳之地。濮阳的曹军守军是夏侯渊,他肯定不会那么痛快的把土地给袁熙接手。
这么一来袁绍没有拿到天子承诺的濮阳之地,就算幽州之战违背了天子诏令,也可以把责任推到曹操或者夏侯渊身上。
从外交方面,舆论方面,袁绍便可以又争取到几分好处,为自己攻取幽州找好和曹操推诿扯皮,口水战的口实。
袁尚的私心也很明确,袁熙此去濮阳,其实是以身犯险,没准夏侯渊以及其部属会在摩擦中击杀或者扣押袁熙,或以袁绍的第二子为人质。
这么一来袁尚可以借刀杀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夺嫡竞争的二哥除掉,而且自己不必背负弑兄的骂名。很多事情,外人如果做了,会比自己做要好的多。
即便曹操不杀袁熙,拿他当人质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