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效仿电视剧《亮剑》的桥段,索性在全军面前立起二十口大锅,里面热水煮肉!在三国那个食物短缺的时代,肉食是老百姓平日里梦寐以求的生活,军士们闻着二十口大锅里的肉香,都是不住的吞咽口水!
不少军士都是撸袖子,擦鼻子,嘴里骂骂咧咧的表示:他娘的,一定要吃上肉!
这便是动力!食物,是最最直接的动力!吃不饱饭的时代,一顿肉就能让人展示出最强的意志和战斗力!《亮剑》中李云龙的方法袁尚照搬过来!
袁尚也一掐腰,指着那些想吃肉的横了吧唧的士卒们喊道:“直娘贼们,想吃肉可以,但是必须通过四轮测试!在我袁尚麾下,有本事的吃肉,没本事的吃屎!就看你们有没有这个本事了!有没有这个胆魄了!来人!测试开始!”
第一轮测试是体能测试,袁尚命所有士卒围着跑马场奔跑十圈!士卒们都需要穿甲执兵器。一万两千人只取前面四千人!也就是说第一轮测试就刷下去三分之二的人!
体力是一个军人的第一要素!尤其是步兵!行军速度直接展示一支队伍的战斗力!先登营的军士对体力要求尤为严格,因为这支队伍需要士卒背负多种兵器进行转移行军,因此要求的体能要高于寻常士卒很多。
这下可好,军令一出,一万多人的赛跑开始!
对于士卒们来说,想吃到肉,就得至少跑赢三分之二的人。因此这是一种内卷式的体力比拼,所以士卒们开始自发的加速比拼!
这种比试方法掺入了袁尚穿越前的一种竞争理论,叫做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虽经种种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员工或者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企业内部竞争或者刺激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竞争。
别看袁尚压根没有速度要求,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