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三国之从购买并州牧开始 > 第70章 两方来人(3/6)
后秦王改用王龁为将继续攻打邯郸,但还是没有攻下,最终信陵君窃符救赵,韩赵魏楚联军击败王龁,秦军遭遇一场惨败,验证了白起的判断。

    既然白起深知当时不可能灭赵,那么长平之战后第二年、第三年发动的攻赵战争,就不可能是白起的意愿,而是秦昭襄王的意思!也就是说,长平之战后白起不想打,是秦昭襄王想要灭赵。其中,作为丞相的范雎,不可能不知道白起与秦昭襄王的各自观点。

    史记虚构了苏代游说之语?

    本文开头苏代游说范雎的核心思想,是白起功劳太大,如今不能再让他立下灭赵之功,否则地位必将超越范雎,因而苏代建议韩赵割地议和,即“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对此,秦昭襄王点头认可。白起得知范雎破坏灭赵的消息后,自有想法,从此与范雎互有恶感。

    白起指出灭赵的难点,认为当时不可能灭赵。苏代却说白起想立灭赵之功,范雎还相信了苏代的话,于是向秦昭襄王谗言破坏白起灭赵大计,由此导致范雎与白起产生矛盾。前后对比之下,岂不矛盾?难道白起表里不一,前面想要立下灭赵之功,后面又不想了?以史记记载来看,这一段记载其实自相矛盾。

    《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皮牢,拔之。”十月份,韩国先割让了垣雍。随后,秦军分三路攻打赵国。当月,白起回到秦国。既然白起早已回到秦国,并未参与接下来的战争,也就不存在立下灭赵之功的问题了,苏代游说范雎时说的话,岂不怪哉!

    《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范雎劝说秦昭襄王答应议和,“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但《秦本纪》中说,韩国在十月已经割让了垣雍,而这里却是范雎劝说秦王“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得以和,且休士卒”,第二年正月韩国才割让垣雍,并且韩赵与秦国成功议和罢兵。可见,范雎劝说秦王的话存疑,极有可能是司马迁根据实际情况编造而来。

    根据后来白起反对灭赵的态度来说,他应当是十月回国,没有参与“四十八年十月的伐赵之战”。从第二年正月议和成功来推算,苏代游说范雎的时间应在12月左右。因此,苏代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