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还从蓝田翻越秦岭去了南阳。当时的董卓气势滔天,如果华歆爱慕虚荣,何必多此一举逃了出去?
除此之外,这位被管宁割席误导的华歆曾两次向皇帝举荐这个与他割席断交的管宁。华歆自认为管宁是大才,因此魏文帝曹丕昭令举荐特立独行的隐士,华歆举荐了管宁。后来魏明帝曹睿(叡)改华歆为太尉,华歆因病请辞,再一次向皇帝举荐管宁,愿意将太尉一职交与管宁。按我的说法就是,你管宁割席与我绝交,但我华歆不忘恩负义,不因私废公!
反观这位一直都正面出现的管宁,真的做到了独善其身,仅在辽东躲避战乱就待了三十多年,后来回到中原,曹丕下令任命管宁出仕,管宁坚决不从。不过要说管宁独善其身也不完全正确,管宁在辽东避乱时,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管宁为当时大量前来避乱的人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这些躲避战乱的人们也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
不过在历史学者看来,管宁的避乱讲学,和华歆的入世为官比起来,世人更喜欢这个清正廉洁,重义忘私的华歆。至少在当时,华歆的做法是对当时的社会有益,对百姓有益的,这是一种责任。而这位才学深厚,志清高远的管宁,则是空有一身才学,于世于民皆无太多贡献。
此时,华歆或许更真实,他给世人面前是一种没有任何想法,就想一盏所学。
“以往学习知识的人,凭借举孝廉制度,一展所学,现在我觉得要不要改变一下,改一下举孝廉制度。”此时,王明杰看着华歆也是开口说道。
“主公所言极是所言极是,以往学子们,都是想要投身朝廷,就是通过乡里举荐,来报效朝廷。随着,举孝廉制度,言传至今,举孝廉制度已经不适合当时发展。所以臣觉得。未尝不能够改变一下。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更多的学习机会。”此时,华歆也是提出建议说道?
王明杰也是知道,华歆是寒门出身,他深受这举孝廉制度危害,他也是认为孝廉制度。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也不同于现在的时代,是时候改变了,他想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提出来的科举制度。他觉得可以效仿一下。
“本相。觉得可以采用一种新的制度,来取代这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