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景阳:早知道就不问了
这场雨就这么一直下着,直到夜色四合也不见停。
“好悬是遇着他们兄弟,留我们避雨,这要是走到那淹水处,又逢这大雨,可真是进不得进,退不得退。”
文老爹站在檐下,拍了拍身上的湿气,一脸庆幸。
似这样的雨,还不知道下到什么时候呢。
文舒连连点头,过会儿问侯大,“你们今年收了多少茶叶?可都制熟了?”
侯大不明其意,但还是如实回答:“都制熟了,否则也放不住,散茶约有八百来斤,团茶二百块。”
“可否带我去看看那些散茶,若是合适,我想买些。”
“当然可以。”
虽然他们不一定能买多少,但能卖一些是一些,待水退了,也好进城买粮。
侯氏兄弟领着文舒去放茶的屋子,文老爹等人也跟着一起去了。
茶屋就在木屋最东侧,唯一的砖瓦房,而且地基比木屋也要高出一丈。
进得里面发现,里头又用石头垫高些,石头上还铺了一层油纸。
见她好奇的盯着地面,侯大在旁边解释:‘我们这边经常下雨,为了防上淹水,储存茶叶的屋子会比其它房子垫高些,这些油纸也是为了防潮。”
文舒点点头,看向屋内左角摆放的一溜坛子。
“这是散茶。”侯大一边介绍,一边从坛子里抓一把茶叶出来给文舒瞧。
再看东面角落一摞摞用稻草捆成的圆形。
“这是团茶”侯氏兄弟给他们一一介绍。
团茶说白将茶叶用模具压实在一起,形成茶饼或者茶砖。
文舒拈了一小搓散茶放在鼻尖闻闻,又就着火光仔细打量品相。
若是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自是不懂这些的,但是她上过私塾。
私塾有专门的课,教过怎么品茶和看茶色。
这些茶品相都不错,只是放久了,茶香和茶色都逊色了些。
若说品茶,秦景阳于此道上比文舒还要精通些,毕竟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
“这茶品相不错,只是时间久了,茶香和茶色比不得新茶。”他开口,全然一副行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