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那些鱼肉乡里的世家大族畏于他的手段纷纷严格要求自家子弟,以免撞到枪口上。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周彻算是彻底坐稳了屁股下的龙椅,随着黄家的伏诛,朝中再也听不到反对的声音,所有人都拜伏在新皇帝威仪之下。
那些勤劳做事的官员们长呼一口气,那些投机钻营的油子们则彻底收手暗自蛰伏。
上行下效,几年的功夫下来,整个大景吏治清明经济复苏,不说改天换日海清河宴吧,至少有了一丝中兴的气象。
现在闽南彻底平定,孟林带着手下的强兵猛将们班师回朝,这是一件大事,整个朝堂都为之忙碌起来。
首先便是论功行赏的问题。
孟林本就是禁卫军首领,后一直带兵征战,为周彻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是周彻一朝除了小叔公淮安王之外的第二人。
这么一个忠心耿耿战功彪炳的功臣,到底该给个什么样的奖赏,成了早朝时众大臣讨论的焦点。
不过这事和赵小山没啥关系,能参与讨论的都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人家站的高度高,考虑事情的角度也全面,确实是赵小山这样从底层爬上来的不能比的。
没几天,在孟林他们回京前夕,对孟林这些将士的封赏便拟定好了,只等孟林一入京便可谢恩接旨了。
第二件要讨论的大事便是孟林手里的军队该何去何从。
这是一支精锐之师,上可杀胡人下可平叛乱,身经百战,各个勇猛不凡,数量也多,有十八万之数。
这样悍勇的军队若继续驻守京城,再快的刀也上锈了,迟早会堕落到一击即溃。
但若调往边塞,就怕外重内轻,重蹈前朝覆辙。
而且这样一支军队交给谁手里既能物尽其用,又能保证对皇上的绝对忠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个人必须十分忠诚,而且军事能力非凡才可,可这样的人有几个?
孟林是不行的,他功劳实在太大了,这几年仗打下来在军中的威望已经够重了,很多士兵只识他孟林而不是皇帝,也许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孟林也十分清楚这一点,他怕自己被有心人利用,在请旨回朝的奏折里也明确了态度:自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