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狠,直接被诛了九族,眼看着整个衙门都要黄了。
一时间,剩下的谏官便是头再铁也软了下来,一上朝就装鹌鹑,一声不吭,生怕被瑕疵必报的皇帝揪住小辫子。
丢官事小,就怕丢命。
他们不吭声,皇帝就开心,一时间整个朝堂充斥着称赞附和声,和谐极了。
这些都是李伯玉和周彻来信告诉他的,两人对此事的态度反差很大:李伯玉字里行间满是担忧,周彻则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大、还想继续煽风点火的幸灾乐祸。
朝堂如何变化和他一介平民没什么关系,本打算听了乐呵完事了。
可打脸来的就是这么快——前段时间刚写下“善义之家”的范英峻范郡守不知是升了还是降了,反正是被调走了。
赵小山听说这事时颇为遗憾,觉得自己又少了一座靠山。
人走茶凉,范郡守不在这,那“善义之家”的匾额便变得失去了意义,只能当个装饰。
好在不论是乐平还是密水的官吏都知道他上头关系硬,也没人敢乱找茬,日子还是像往常那般过。
这期间,魏武进了县学入读,铁牛也跟着姑父一起转到了县里的私塾,同去的还有赵娇娘和小驴驴。
刘氏本打算让女儿外孙回赵家村住的,但赵娇娘不想和魏武分开太久,反正有下人帮着伺候孩子,她又累不着,便也跟着一起去了。
赵小山的琉璃作坊也投入生产了,只不过刚开始进展并不顺利。
那些买来的下人没有一人从事过相关行业,赵小山要从头教起,十分费劲。
周彻送来的两个工匠倒是有烧瓷的经验,但琉璃和瓷器又有所不同,两人磕磕绊绊,犯了不少错误,都一个多月了才慢慢咂摸出其中门道,开始上道。
赵小山不知大景朝的贵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琉璃制品,便仿照在洋货行看到的,先做了几个最简单的杯型器皿。
第一批成品运出去后,赵小山等待的十分忐忑。
经过反复实验,他的技术已经成熟了,琉璃的透明度方面甚至比西洋来的还高。
只不过他的制成品样式简单,没那么繁复,不知销路如何。
那边琉璃的销路如何还未可知,这边赵小山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