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村里适龄的男娃基本都来了学堂,但他们年龄相差太大,接受能力也不同,如果继续一起上课,对那些大龄的很不利,但若分班,我一个人又忙不过来……”
赵小山闻弦知意,连忙应和道:“马先生如若有合适的人选可以直接请过来,只要人品没问题,愿意扎根古仙村,待遇和先生一样。”
马恭回就知道赵小山不会吝啬,等的就是这句话。
“我已经拜托我师父帮我物色了,如若有了合适的人选,我自会先帮你把关的。”
说到这个问题,赵小山突然想起丁贤前几天和他说过,他们村有人家听说古仙村有学堂,拜托他来问问能不能来念书的事。
当时他有点忙便没回复,今天正好程理和马恭回都在,赵小山直接问问他们俩的意见。
马恭回作为村学现在的主要负责人,皱着眉头想了想,“赵先生,现在的村学是你一力促成的,不论是场地还是夫子乃至书本都是免费的,如若是外村人来借读,我倒是能教,但这费用……”
程理也点点头道:“是啊,山子,孩子如若是好苗子,他们能来念书我们反而喜欢,只不过钱这块你要再斟酌斟酌。”
就算赵小山大方答应了,古仙村的村民都不会同意的。
因为村学能建成,也并不全是赵小山一人的功劳,村里也是出了力的。
比如说村学所在的赵家祠堂,砖瓦虽是赵小山出的钱,动工的时候却是李安振臂一呼,号召全体古仙村村民一起出工盖起来的。
还有教书先生马恭回,他的束修是赵小山拿,但他的伙食和日常起居都是村里人轮流来伺候的。
每家若是有孩子在学堂念书的,就轮流来给马恭回做饭。
外村人什么都没做,凭什么来分享他们的果实。
“那是一定的,我开的不是善堂,如若他们想来念书倒也可以,但要正常交束修,马先生,我不太了解学堂的束修,你觉得交多少合适?”
马恭回想了想,犹豫着开口道:“一年一两?”
“如若他们家里条件富足,大可去镇里的学堂,问到这来也是想着能省一点。我们毕竟是村学,不可能什么都比肩镇里的学堂,一年一两的束修我觉得可以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