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维新,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调动了国民参与国家建议和开疆拓土的积极性。
悼王和吴起死,继位的肃王除掉了那么多旧贵族,这就减少了不少阻力,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王权,政令也就更容易畅通了;同时,缓和了国内矛盾,发展生产也有了一个更安定的环境。
但因没有像吴起那样有才干的人物。楚虽然还在稳步发展,却不再像悼王时有声有色了。楚悼王任用 吴起变法,前后不过八年左右的光景,却使楚国从一个贫弱挨打的大国,变成了一个富裕、强盛的大国。这既反映了悼王的远见卓识,善于用人和敢于用人,又反映了吴起的聪明和才干,他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是这样评说的:“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损)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能重用吴起的楚悼王是楚国历史上一个不甘落后,敢于变革的明君,也是一个值得称颂的明君。
楚肃王(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370年),芈姓,熊氏,名臧,楚悼王之子,周代楚国的第三十七任君王。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刚去世,旧贵族便要射杀楚悼王生前宠信的大臣吴起,吴起无计可施时跑入楚悼王的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乱王\",但贵族并没有因此而停息,继续射杀吴起,乱箭射中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肃王继位后便以伤害悼王的尸体之罪来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而这些正是在吴起料想之中的,故《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这是\"吴起之智\"(吕氏春秋·贵卒》)。
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筑扦关(今湖北宜昌市西),进行防御。楚肃王六年(公元前375年),魏攻楚,战于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韩国乘机而攻灭郑国,并迁都至郑(今河南新郑)。
楚肃王十年(公元前371年),魏国遣军攻占鲁阳。楚肃王十一年(公元前370年),在位十一年的楚肃王去世,其弟弟熊良夫继承王位,是为楚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