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老师并不太愿意采纳。他们总是找各种理由拖延,让我感到有些为难。”
何雨栋明白这样的困扰,他安慰道:“王翔,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些老师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和理解我们的意见。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更多的证据,让他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
王翔听后点了点头,似乎稍微安心了一些。何雨栋深知,在推动变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意见和阻力,但他坚信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就能够渐渐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
与此同时,在学生委员会的例会上,一些委员们开始表达对何雨栋提出的建议的担忧。有人认为,学校的一些传统规定并非完全无用,过于激进的改变可能会引发更多问题。
一位叫赵芸的委员说:“我觉得何雨栋的一些建议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我们也要考虑到学校的整体情况。毕竟,学校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我们不能轻举妄动。”
何雨栋并没有生气,他深吸一口气,表示理解每个人的立场。他说:“我明白大家都为学校着想,我的初衷并非要颠覆一切。我们可以再仔细考虑一下,找到更为平衡的解决方案。”
在随后的讨论中,委员们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尝试在尊重学校传统的基础上,推动一些温和而可行的变革。何雨栋发现,在团队中有时需要妥协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理念。
然而,学校内的变革依然面临一些困难。一些老师对于学生委员会的影响感到担忧,担心学生们的意见可能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在一次学校管理层会议上,校长表达了对于何雨栋的行动的担忧。
“何雨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意见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校长说着,眉头紧锁。
何雨栋对于校长的担忧感到愤怒和失望。他本来以为通过学生委员会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的进步,但却没想到会引起这样的负面反应。这一次,他觉得自己的理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在学生委员会的下一次例会上,何雨栋表达了他的观点:“我认为学生委员会应该是一个能够促进沟通和合作的平台,而不是成为学校管理层担忧的焦点。我们要如何才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初衷呢?”
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