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福去后,殿内只剩他君臣三人。看看将近午正时牌,郑帝道:“也不知洪庆几时得回,这厮做事越来越不经心。我君臣三个便在此闲谈等他罢。”说罢命内侍换了茶,又上了点心来。
郑帝信手拈起一块银丝饼放入口中,慢慢咀嚼道:“已是晌午了,你两个想必也饿了,只管吃就是,不必拘谨。”
宋质应了,便拈起一块点心,放入口中,小心咀嚼着,崔言见了,便也吃了一块。
郑帝道:“立储的事、乐籍的事、陈封的事,这几日事着实有些繁杂,朕原想着先放一放,待节后再议,却不想昨日又有卢太尉上疏奏请致仕之事,今日你两个又有这一出,今日是不得歇了。昨日几个御史上疏弹劾陈封,朕想着今日查看他家产,为他去一去疑,他也能好生过节,却不想卢太尉又生出事来。卢太尉之事,你两个如何看?”
宋质口中还有点心,听郑帝问话,匆忙咽下,抹抹嘴道:“臣等昨日见了卢太尉奏疏,也觉吃惊,这等大事,臣等不敢擅自裁断,因此匆忙间呈奏了陛下。过后细思,臣等倒又觉此事不必太过忧心。臣以为,想必是近几日朝堂上争论立太子之事甚嚣尘上,牵扯到了卢太尉,卢太尉执掌天下兵马,岂能不自疑?因此上这一道奏疏,以明心迹罢了。至于如何裁处,圣上乾纲独断就是,于此事,政事堂无不奉诏。”
郑帝看看崔言,道:“默之,你以为如何?”
崔言早已正襟危坐,闻言应声道:“禀陛下,臣以为,卢太尉正当盛年,身子无恙,又无过错,哪里便说到致仕了?方今四方未定,正当用兵之时,卢太尉此时奏请致仕,将致国家于何地?或如宋相公所言,卢太尉不愿卷入储位之争,才有此举,然这道奏疏,却也不免寒了天下将士之心。卢太尉受国之厚恩,不思报效,反忧谗畏讥,自留退路,与临阵脱逃又有何异?臣斗胆直言,不愿为国解难,为君分忧者,非社稷之臣。臣以为,陛下当直斥其非,使其摒除私念,一心为朝廷出力。”
郑帝呵呵笑道:“这当真是危言耸听,依你崔言说,不愿卷入储位之争,便是有私心,便是留后路?上疏进谏要朕立储的,才是社稷之臣?你何不直言陈封才是社稷之臣,才可做这禁军都太尉之位?”
崔言端坐未动,梗着颈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