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移民,远东经历过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甚至很多海港和渔村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这也是远东帝国海军发展不利的原因。
最后就是奥匈帝国移民,只不过奥匈帝国移民驳杂,就和奥匈帝国的民族构成一样,总体而言斯拉夫人巨多。
然后是以施瓦本地区为中心的南德意志人群体,可以说是东非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包括黑兴根王室在内很多纯德意志人都来自南德意志地区,南德意志地区自然和奥匈帝国一样,都居住在远离海洋的内陆,所以也是传统农耕群体。
东非海岸线平直,缺乏优良海港,这样一来东非沿海人口相对于东非人口而言势必不会太多,反过来看欧洲,大陆支离破碎,沿海居民众多,靠渔业生存的国家不再少数,如欧洲文明的摇篮希腊就是典型的海洋文明,而且东非缺乏欧洲那样发达的运河网络。
东非的渔业可以参考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海岸线比东非少,可奥匈帝国的面积也比东非小,而且奥匈帝国深居欧洲腹地,当地人就多吃淡水鱼的习惯。
与之相反的则是海洋贸易,东非海洋贸易每年都在增加,而海洋贸易增加的重要原因又是因为内陆开发导致东非可以用于国际贸易的货物和商品种类大大丰富。
所以这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内陆开发越强,则海洋贸易越强。
当然,也有例外,就像现在战争状态下,东非远洋贸易受到极大挫折,不过这只是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况。
而且这对东非而言并不完全是坏事,就像东非海外贸易受限以后,东非很多工业生产进口的零部件,都受到一定影响,这使得东非工业部门和工厂不得不在“自给自足”的道路上更加用心,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国产化的深入。
在这方面,东非其实已经有条件实现部分核心设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只不过受到“造不如买”的环境影响,没有发挥空间。
而贸易受限之后,很多装备受到英国制裁,反而激发了东非全国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这是建立在东非初步工业体系和义务教育建设的成就之上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一定的工业底子和人才才是东非的底气所在。
现在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容易被彻底垄断的地步,这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