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瑜倒没有听出这些,觉得还是储年大人稳重,接过一张折子,上面就是记着甲等文章的名录,张瑾瑜也不看后面的文章批阅勾选,只见看名字,列在折子上,一排排看下去,念叨出声;
赵明生,王若君,孙新山,李重文,徐长文,贾兰,宋兴俊,余子庆,傅进平,陈福清。
一水的好名字,果真是见名如见人,尤为意外的是,贾兰上榜,还有那个之前遇到的几个学子,徐长文他们,真是有缘,要说前三甲,还需要再看看,再看一眼,只见徐长文和贾兰名字后面,有个朱笔的勾选,
俗话说想什么,来什么,储大人可真是自己的福星,肚子里的蛔虫,自己要是亲自点了贾兰,万一他的文章碌碌无为,不能服众,也不好交代,有着储大人背书,这样就天衣无缝了,
心中有了计较,贾兰必定是前三甲,至于第几,还要再看看,另一手的乙等文章名册,则是懒得再看,一群碌碌无为之辈,写个文章都还要有现成的政策,不堪其用。
南城贡院,
众多翰林院的老官,围坐在官楼内,妥妥的摆了五十几张桌子,并且是两人一张桌子,相对而坐,桌面上,满满当当的都是答题折子,一摞摞放在那。
一楼如此摆设,二楼也是一般模样,翰林院的官员,苦着脸,拿着朱笔一一批阅,只是嘴里不时地骂出声;
“什么狗屁文章,写的猪狗不如,”
“是啊,已经改了约有六人的考卷,几乎无一人上榜,难不成都是来混日子不成。”
“确实如此,乙等文章竟然只有一篇,按照南大人吩咐,这上榜之人,恐怕没多少了。”
诸位老翰林在发着牢骚,心中隐隐有些担忧,为何南大人会这般严厉,而且丝毫不退让,还是另有原由,不得而知。
就这样,点着火烛,官楼内的官员,竟然也挑灯夜战。
而在院中,
裴少卿用完膳,回来的时候,路遇散步的南大人,
不自觉的放慢脚步,到了近身前,一抱拳道,
“少卿,给南大人请安。”
听到动静,
前面缓步而走的南子显,停下脚步,回头看去,却见是裴少卿裴大人,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