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脸皮不但要厚,心肠还要硬。
不过尹斗寿回奏李国王后,李国王便传谕给跟着大军回国的三道体察使、总督诸军事柳成龙。
至少在这段时间,想要维持小朝廷在国内的影响力,就只能靠柳成龙了。
当谕示送到柳成龙手里时,柳成龙正在顺安为启程东进的林经略送行。
林泰来上马前,致谢说:“感谢你找来的几个会说汉话的朝鲜国人,不然通事还真不够分配到各纵队的。”
柳成龙拿着新送来的国王谕示,没有打开看,先对林经略谦逊道:“哪里哪里,都是在下的分内之事。”
林经略指了指柳成龙手里的谕示,“这是贵国王上紧急送来的谕示,怎么不着急打开看?”
柳成龙谨慎都回答说:“等送走经略公,回头再细看。”
他生怕在辽东憋着的王上心情欠佳,说出什么过激的话。如果让林经略当面知道,他就不好做了。
“你是不是怕我知道谕示的内容?”林泰来反问道,“你放心,我早就知道里面写了什么!无论你是否当着我的面拆阅,都没影响。”
柳成龙:“”
难道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偷偷拆开看过了?还是在小朝廷写谕示的时候,林经略就已经通过内应知道了?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很过分啊。
林经略井井有条的说:“谕示里主要有三条内容,一是问你最近工作业绩如何;二是表达了贵国大王殿下对国土和百姓的思念;三是请你柳成龙筹备一些财物,送往宽甸堡,以供给王上。”
林经略的语气十分平淡,但柳成龙却感到了汗流浃背。自己明明什么也没干啊,但林经略的语气为何如此令人惊惧?
柳成龙想了想后,问道:“听说昨日郑仁弘带着义军,从别地来投奔经略公?”
郑仁弘算是北人党的骨干,不过他没有和小朝廷一起流窜,而是在地方民间组织抗倭义军。
林泰来答话说:“确有此事,本部院感觉郑仁弘此人可用,就委托他组织北路忠义救国军。
不要原来的贵国官军,只从民间募集忠义之士,每一百人搭配我大明官军十人混合编组,说起来这通事真是不够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