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冷冽的冷空气从山谷之中袭来,吹得朱棣那张英武的脸上有几分狼狈。
朱棣的迁徙大军从蔚县出发,带着数不清的红薯,米面,以及三千户落户保定的工户前往保定开始修建道路。
朱棣牢记着三哥教自己的那些事情。
让百姓衣食无忧,产生归属感。
而随行的工户之中,还有几百户是蒙古人,他们是自发响应朝廷号召的,因为朝廷向他们保证可以让他们在保定落户,并且有属于自己的房屋。
愿意来的,都是接受汉话程度比较高的蒙古人,并且在草原上已经没有了牲畜,所以愿意加入汉人的阵营。
朱棣身边有几个武将,还有几个江西学子,这些都是他的班底,虽然不如朱棡那么豪华,但也都是人才。
能够在布政上给朱棣一定的帮助。
不过很显然,这个‘一定’,很耐人寻味。
队伍一路到达保定,保定府城残破不堪,城楼上还残留着大量军队作战之后的痕迹。不管是破碎的墙砖,还是以刀剑砍出的刀痕,甚至在一些地方还能看到鲜血,风吹日晒之后漆黑的血痕。
保定府城是典型的内城墙,外城墙的建造形势,内城有几条街道,坐落着不少保定的富人以及朝廷的官衙和官署建筑,在内城的城墙外,还有一条宽约一丈的护城河。
而外城则是一些农田和平民百姓的居所。
如今的整个保定只有不到十万户百姓,府城周边有一千来户,大概七万多人,如此稀少的人口,也就造成了大面积的农田荒废,以及百姓们生活条件的刻苦。
朱棣的第一步就是聚集百姓,征召民工,以劳作的方式让百姓们换取粮食,不管是妇女还是男丁,都可以在朝堂的带领下做工。
为了方便管理 ,还将10人编为一组,以百组为一大队的方式进行阶段式劳作。
妇女开垦荒田,来年种植红薯。
男丁清理官道周边的树木以及稳定路基。
官道的扩宽必然涉及到征用土地,这一点朱棡最先交代过朱棣,一定不能让被征用土地的百姓得不到妥善的补偿,这些事必须要朱棣的手下事实亲力亲为,绝不可交给当地官员来处理。
交给当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