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章 破而后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朝堂的风云变幻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决定社会走向的,往往是那些潜藏在暗处的暗流涌动。
朝堂之上,君臣之间的争斗、权谋的较量,虽惊心动魄,却只是社会这艘巨轮的表面波澜。
真正推动历史前行的,是那些被历史书页掩盖的底层力量,是那些在封建体制的阴影下暗流涌动的社会矛盾与变革的渴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堂大清洗的风波终于逐渐平息,张亮站在后世的角度上,目光如炬,洞察着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作为后世人,他深知,封建体制下,皇权的触角难以深入乡村基层,朝廷的权力仅止于县级官员,而县级以下的广阔天地,皆被当地士绅阶层牢牢把控着。
局面自汉朝以来,一直延续至清朝,甚至被冠以“朝廷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美称,实则隐藏着无尽的隐患。
封建社会的体制自古以来便存在着诸多弊病,这些弊病如同顽疾,深植于社会的肌体之中,难以根除。
自汉朝以来,士绅阶层便在地方上形成了强大的势力,他们掌控着基层的权力,成为朝廷与百姓之间的“中间人”。
每当皇帝颁布政策,这些士绅们便成为政策的“翻译官”。他们将有利于自己的政策粉饰为仁政,大肆宣扬。
而当朝廷颁布有利于百姓,损害他们利益的政策时,他们便百般阻挠,甚至恶意曲解,将其抹黑为暴政。
随后,他们便利用百姓对朝廷的无知,煽动民怨,挑拨离间,将百姓推向造反的边缘。
一旦百姓揭竿而起,他们便借机改朝换代,再以修史的名义,对前朝皇帝大肆诋毁,篡改历史真相。
这种局面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王莽的失败便是典型例证。王莽推行的改革本意是为百姓谋福祉,却被士大夫们搅得民不聊生,最终被推翻。
然后,他们又推出了一个刘秀来代替王莽,建立了东汉。东汉的建立,看似是士族阶级的又一次胜利,实则是他们对权力的又一次垄断。
结局就是,到了东汉末年以后,百姓都吃不饱饭,最后百姓们被迫发动了属于自己的起义——黄巾起义。
王朝一个又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