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经济的的建筑材料。
烧制砖瓦的工序是相当烦琐的,首先要把生土开采出来,也就是不含有机质的粘土,将生土晒干、碾碎,加水之后再反复碾踏,做成熟土,再制成砖坯。
砖坯还不能直接入窑去烧,水分太多的话会直接在窑里烧裂变形,所以还得阴干十天半月的,在阴干期间不能见太阳,不能有强风,更不能遇到寒冷,否在还是会裂开。阴干之后的砖坯才能入窑烧制,然后烧的时候火候也不能太大,会裂,更不能太小,会烧不透……
原本的烧砖工序,很是繁琐,但是自从斐潜开创了一些技术,点亮了某些科技树的节点之后,一些事项就相对简单起来。
最先出现的是制砖机,使得原本手工制砖的简单劳作被简化且标准了,制造砖胚的效率便不在受限于制砖,而是取决于开采多少黏土。
同样,因为嫌弃原本的土窑烧制砖石的效率太低,工匠在斐潜的指导之下,研制出了新的砖窑,有些像后世的轮窑。
其实类似的结构,在钢铁冶炼上已经诞生了,预加热、分批投料、连续产出的原理其实在某些程度上是相同的,这种类似于后世的轮窑,当然比起那些更先进的遂道窑之类的现代化砖窑是很落后了,但在当下大汉绝对是一种先进的事物。
谷驥 这种连续生产砖石,可以同时装坯、出砖、清扫,极大的提升了制造砖瓦的效率。这种砖窑由许多相互通联的小砖窑室构成,如同车轮一般是环形的,四周有许多窑门,所有的烟道都和窑中心的总烟道连接,燃料则是从各个窑顶的加料孔加入的,以此来使得各个小窑洞可以分批烧制。
根据窑洞的多少,可分为四窑,六窑和八窑的,据说现在正在研制十二窑的……
砖窑工作的时候分为,干燥、预热、煅烧和冷却四个工作环节,简单来说,就是第一窑在出砖了,那么第四窑就是在清扫干燥窑体了,然后第三窑在预热,第二窑洞在大火煅烧,以此轮换。
四窑的还有一些间隔,而六窑和八窑基本上间隔就逐渐缩短了,据称说若是十二窑的建成之后,便是会形成十二个时辰连续不断的出窑生产!
砖窑的吞吐量提升,反过来要求阴干的熟土砖胚的数量,然后又因为阴干的限制,使得更多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