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个浓墨重彩,或许也是司马迁借着描绘这个人物,在向汉武帝宣泄怒火而已。因为当时司马迁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而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最后司马迁以以腐刑赎身死。
所以在得知了李陵是被冤枉之后,司马迁落笔的时候自然也蕴含了浓厚的情感,当然,这也代表了汉武帝在这个方面上多少或许也有些悔恨,所以他也没有特意去下令遮掩和修饰这个事情。
婆石河,就是李陵之后,大汉的骑都尉,匈奴的右贤王。
在汉武帝和匈奴对战的初期,汉武帝还是比较信任前线将领的,一些战场上的调度什么的,基本上都是委任前线大将,但是随着卫青霍去病连番胜利,使得汉武帝开始觉得匈奴不过如此,便是开始后世王朝也经常见到的朝堂之上的操作,存在于意念当中的战争。
如果前线将领按照汉武帝的指示打赢了,那么汉武帝自然高兴,并且觉得是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果是不按照汉武帝的指令,但是打赢了,汉武帝便是觉得此人桀骜不听话,恐有二心,就算是胜利了,恐怕也有诈……
什么?问说如果打输了怎么办?打输了自然是前线将领的锅,难不成还是汉武帝的英明神武出错了不成?
李陵便是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当中的牺牲品。
起初汉武帝是让李陵作为李广利的后援,看守『贰师将辎重』,但是李陵觉得匈奴会包抄李广利的后路,便向汉武帝提出要领一支偏军,『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汉武帝就不开心了,认为李陵不听话,是李陵不愿当李广利的下属而找出的借口,『吾发军多,毋骑予女』,表示没有骑兵给他。
李陵则是表示没有骑兵也可以,而且愿意以少打多,然后汉武帝就『上壮而许之』,但估计是汉武帝气极反笑的说辞而已……
然后李陵便是开始了他的悲剧之战。
因为汉武帝的不痛快,导致了李陵出兵从五月份拖到八月份,结果李广利果然被匈奴抄了后路,汉武帝又是微操大师上身,根本不听前线将领的建议,径直下达各种指令,就像是六条小狗都要分六个编号一样,左右穿梭上下合击,按照汉武帝的计划,每一个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