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局,不可不慎之。退一步而言,尔等以为,骠骑于长安,闻喜又临平阳,裴氏尽得咫尺之利,便当多任?诸位!可知司马有子,新任何职?』
裴茂也没有卖什么关子,一字一顿的说道,『书、佐!仅为一书佐!』
消息不如裴茂灵通的其余众人,顿时一片哗然。
『就说骠骑之下,太原王氏,仕于三辅,书佐累迁。温县司马,一则北走幽寒,一则亦为书佐。荆襄来人,亦从小吏做起……』裴茂冷笑道,『尔等倒是厉害,一上来便说县乡令长,郡州职位,莫以为骠骑皆听老朽摆布不成?尔等是精于谋略,还是擅于军阵啊?高又不成,低又不愿,还怨得老夫此处来,其可怪也欤!』
『可,可是……』
『可是吾等平日皆读经书,何尝通晓得这些!』
『就是,就是……』
『大汉以仁孝治天下,莫非今日仁孝经义皆是无用了么?』
『哀哉,哎唉……』
裴茂其实也一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就像老子是英雄,大多数人就会以为其儿子必定是好汉一样,裴茂也一度认为,既然经书传家,仁孝治国,那么只要自家子弟读书好,通经纬,再吹一吹,等到名望成熟了,自然就可以担任高官了……
可是等到了裴茂发现自家的孩子在骠骑之处的遭遇完全不同之后,才猛然间发现了按照之前的想法来操作的话,结果完全不对等。
就拿裴氏在骠骑之下任职的两个人来说,一个裴俊,旁支,在经文上的造诣么,自然没有裴喜好,可现在裴俊发展得比裴喜明显更好,难道这代表着是说经文无用么?
显然也不是。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其实裴茂之前的言辞之中,也隐隐有了一些答案,只不过他自己还没有发现而已。
在汉代这个家族教育力量显然大于社会教育的年代,一个好的父亲,其子女自然就更有可能获得好的传承,这也是所谓『将门无犬子』的由来。
但是在实际当中,死记硬背的东西无疑就是最简单的传承,而懂得灵活应用,才是关键要害,否则也不会有赵氏父子的纸上谈兵的典故了。
弘农杨氏,若是论经书渊博,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