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十件的存世量。
大家都知道,转心瓶是清代创烧的瓷器,确切地说仅集中在乾隆一朝,数量不多,存世只有几十件。
为什么这么少,乾隆皇帝不喜欢转心瓶吗?当然不是,乾隆非常喜欢转心瓶,有的甚至成为乾隆皇帝出巡的随身物件。
然而,由于工艺过于复杂,哪怕是大手大脚惯了的乾隆,也舍不得烧制太多。
眼前的这件,属于转心瓶的佼佼者,谁不喜欢呀?
跟2010年拍卖的那件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差不多,要知道,那件可是拍出55亿天价的存在。
“起拍价8000万港元……”拍卖师杨慧宣布拍卖开始。
“8100万!”
“8150万!”
竞拍非常激烈,杨慧的嘴巴像机关枪,语速快得楚健都差点听不清楚。让人意外的是,竟然还有外国人参与了竞拍。
“别奇怪!瓷器在国外也是热门的收藏品之一。”楚健说道。
中国的艺术品,能让外国人所欣赏并收藏的,没有几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瓷器。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瓷器和丝绸就是西方最喜欢的中国商品。
从14世纪传入欧洲时,中国瓷器便被视为极其稀有的珍品。
直到十八世纪初,欧洲才自行生产出黏土陶瓷,再加上中国工匠对瓷器的制造的工艺守口如瓶,精美的中国瓷器在15至18世纪间,一直是跨洋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那时候,几乎只有贵族和富裕的家族能接触到。
“那倒是,当时瓷器在西方,那就是顶级的奢侈品。”马汉飞点头道。
就有点类似现在西方的奢侈品在中国。
准确点说,比现在西方的奢侈品在中国还要夸张。
毕竟现在物流运输太方便,想要买西方的奢侈品,只要有钱,基本上可以买到。然而,在几百年前,西方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中国的顶级瓷器。
那时候,中国的瓷器实在是太珍贵了。
马汉飞听说,15、16世纪时,许多英国的银匠为瓷器制作专门镀银托架,不仅突出了瓷器的贵重,也赋予了它们截然不同的形态,甚至不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