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15年。正好是大明成化以后的时期。)
战争时期各個势力,纷纷通过和大明的贸易,换回急需的战争资源,从而大量白银流入大明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那时候,每年有五六百万两白银流入大明,极大的缓解了朝廷的税收困难。民间也大大受益。稳定了货币的币值。
随着东瀛闭关锁国,只留下长崎一地对外贸易。流入大明的白银急剧减少。
万历迫不得已,只好从内部找银子,大肆派出矿监太监,到各地监督开矿。主要是开金矿、银矿和铜矿。这三种矿都和货币投放量相关。
到了天启,情况更加严峻了,欧洲因为三十年战争开打,各国的财政被战争消耗的枯竭。民间财富也通过金融融资的形式大量借贷给了各国政府。导致来自欧洲和美洲殖民地的白银也中断了。财政出现了极大的困难。
而泰昌帝在位不到一个月,为了酬谢功臣。就把万历留下的内库七百万两白银,交给东林党挥霍一空。天启上台前,已经内库和户部全部空空如也了。
天启不得已只能启用魏忠贤,从内部深挖潜力。开源节流。维持朝廷摇摇欲坠的财政。
现在到了崇祯朝,白银两大海外来源断绝,内部挖潜,随着魏督公的倒台,也被迫停止。最后,只能走上孙承宗发明的在全国土地上加派战争税的办法。称之为辽饷。
清朝建立后,发现用来剿灭自己的辽饷真是个好东西。可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缓解民间窖藏白银导致通货紧缩的问题。不仅没有取消,还发扬光大了。但为了面子上好看。改名为厘金。
清朝把厘金税,这种临时摊派在田亩上的军事战争税,发展出了几十个种类。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清朝最后一年的宣统三年(1911),全国厘金税总额,达四千三百一十八万多两白银之多。
1931年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之后通过废两改元(废除零散白银改用银元)、发行纸币法币。彻底改革了货币制度。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曾进行过两次币制改革,即1933年“废两改元”和1935年实施法币政策。第一次币改废除了银两,确立了银元本位制,统一了银元,但未及巩固国民政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