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边山上,各冒出数千敌兵。
李牧传令众将士前冲,现在就算想要前队变后队撤退,也已经来不及,那样做必然会演变成大溃败。更何况整支队伍疾驰而来,如今已是疲惫之师。
而敌军以逸待劳,又人数占优,秦军有路不能退,一场恶战不可避免。
箭矢如雨,几波过后,虽有盾牌抵挡,但也死伤不少。
赵军发起冲击,两军进入短兵相接。几个孩童以前只是猫是站场之外观战,真正上了战场又完全是另一翻感受。
拿着长枪根本不敢上前迎敌,好在都是死人堆里出来的,不至于吓得瘫坐在地,很不幸的是,其中二人还没啃上几两天军粮,就死在了乱矢之中。
江辰几人拿着长枪,被“裹挟”在李牧冲锋的队伍里,心里默默问候常遇八代祖宗。
赵小二发现军功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不是“卧槽!“两字能形容,直接问候了常遇春十八代祖宗。自己入伍第一天就遭遇伏击,这叫什么事嘛。
两军厮杀四起,李牧手下都是百战洗礼后筛选出来的勇士,除去江辰几个新兵蛋子,尽管已是疲惫之师,但爆发出来的战力也相当惊人。
虽谈不上个个都能以一当十,但面对数倍于己敌军也未露胆怯。
面对数倍敌军,又无险可守,拼杀显然并非良策。李牧弃车坐于马上,帅领将士向前突围。身先士卒,一杆长枪使得出神入化,几无一合之将,所向摧破。
行军一般都是走一字长蛇阵,机动性虽强,但战斗力却很尴尬。特别是面对这种两边伏击。很容易被敌军从中切断,然后分段击破。
江辰他们所在的队伍,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尴尬。
仓促迎敌,也很难变换阵势,很快队伍被分数成节,只能各自为战。
此时聚集在李牧身后冲锋的士卒不足四百,首尾不能相顾,李牧只能带着这些士卒向前厮杀,也实在没办法回顾,那样只会陷入更深的包围之中。
好在李牧临机决断,向前突围的选择是正确的。敌军以为李牧面对伏击,定会率军后撤,所以精锐的目标基本都放在了后队上。
哪曾想李牧不仅没有后退,反而领军向前厮杀,这样一来,李牧所率突围的前队就轻松很多。
前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