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县学在哪?”
县学也就是官府的公办制学校,从汉代开始就一直存在,后来隋文帝废止,隋炀帝又重新启用,唐朝很多制度其实还是沿用的隋朝,县学同样如此,只是规模更大一些,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
像商州这样的上县,应该有四十名学生。
一路寻访,秦浩发现民间乡村有私塾的实在是太少,时间有限,还是直接从县学中选拔效率更高一些。
“哦,就在衙门往右走过两条街,有一处立着石碑的地方就是了。”
“多谢小哥,上些你们店里拿手的酒菜来。”
“好嘞。”
吃饱喝足,秦浩一行前往县学,一开始门房还不让进,直到秦浩拿出鱼符来,门房这才颤颤巍巍的带着一行人去了山长办公室。
见到秦浩的鱼符,山长自然是不敢怠慢,听闻秦浩要找学问突出的平民子弟,虽然疑惑,但也不敢多问。
“爵爷,这四个就是县学中,成绩最优异的平民子弟了。”
秦浩打量了四人一阵,年龄大的两个有十六七岁,年纪小的只有十三四岁,从他们身上的衣着打扮来看,估计家中至少也是颇有家姿的乡绅,不过也正常,在古代要供养一个读书人是需要花很多钱的,县学一共就四十个名额,他们能进入县学,已经算是很有天赋了。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何解?”
秦浩的突然提问,让四人愣了一下,下意识看向山长,山长见状赶紧轻咳一声:“秦爵爷在考较你们学问,还不快快作答。”
其中一名身穿青衫的学生朗声回答道:“孔子言: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人,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他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仲弓言:吾虽然笨,也会照您的话去做。”
秦浩点点头,虽然只是基础的问题,但能泰然自若的回答出来,说明至少是把整部论语都背下来并且能够理解其中意思,也算是有些水平了。
“九九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