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呢?”
“要满足最大保障的话,那就得十五颗,”另一位老人在旁边补充:“成本可就大规模上去了,不过好处就是性能扩容,同步信息上下行的容量能够增加15倍的样子。”
五颗星变成十五颗星,卫星数量增加两倍,性能只增加15倍,但是不要以为这不划算,这是科研工作者在给自己上难度,其实只增加百分之五十周至都是接受的,毕竟这是保证最大安全性为目的下,额外得到的“赠品”。
李老二痛苦地揉着太阳穴,虽然大家都算是相互奔赴,三方都抱着最大的诚意在促成这件事儿,但是这么大的交易,谈妥谈拢也是要花大力气的。
这下好了,甲方爸爸一来就开始乱提要求,之前的意向协议又要全部重新修订了。
但是毫无疑问这事儿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卫星组网,多么宏大的构想,等到将来长江电信跟进之后,太空网络高速公路的噱头,足以让股价翻倍!
科工委几位老人更是心底暗暗吃惊,要不是背景调查报告里的周至和李老三太过完美,他们都要怀疑这俩货是牛皮只会往大里吹的骗子了。
五颗星变十五颗星,再加上自己计划中的五颗,以及长江电力未来的五颗,二十五颗卫星的研发任务,足以将东三乙这个平台催化成熟,甚至直接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十年!
在军工,航天工业发展上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老美的f16,其实就是一个空中战斗平台,1978年服役,可以一直服役到五十年后,依然还是不少国家的主力战机。
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能够保持几十年的领先地位,因为这些东西研发和生产的成本都相当高,因此往往只能停留在图纸上,而难以转化成实物。
但是不转化不应用,就很难有升级改进的机会,失去这样的机会,又会很难保持优势,被新崛起的技术赶超。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后世东西两大国的驱逐舰发展历程,隐身五代机发展历程,都能说明“投产”的重要性。
在大家还在追求大卫星的年代里,一般有个四五颗的生产任务,就足以将卫星发展得非常完美了。
比如东三乙平台,数十年后都还在担任登月任务的先锋,就是已经“进化”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