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目的和一个次要目的。
次要目的是顺路到漠南找饭吃。
主要目的则是在吃饭的过程中,向漠南蒙古诸部展示后金存在,把归附元帅府的蒙古诸部拉回来,意在同元帅府争夺漠南的统治权。
结果因为杨麒…其实不怪人家杨麒,元帅府的杨麒就是个背锅的。
主要还是漠南真正的主人——蒙古人的意志。
鄂尔多斯部的萨囊台吉为保留漠南蒙古一定的独立性,向其领主济农额璘臣献上谏言。
建议其扛起大旗,趁着顶头上司杨麒是汉人,暂时还不懂蒙古这套,先凭借世代统治草原的旧贵族血统优越性,带元帅府新贵族搞团建。
整个事件就这么简单。
团建很成功,通过洗劫哈剌慎部,旧贵族展现出高明的战略部署,新贵族表现出老练战术技能,大家融为一体,增加了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但这导致多尔衮的西征目标,在他抵达漠南草原之前,就已经失败了。
哈剌慎都没了,后金登记在册的蒙古兵丁九千多人锐减到一千余,漠南蒙古诸部参与劫掠哈剌慎,全成了后金的敌人,统统逃进毛乌素海深处的大明边墙附近。
多尔衮就算抢回财货人口牲畜,也不过是挽回部分损失,目标该失败的还是失败。
所以像围攻归化城,堵着杨麒圈儿踢,进掠宣大,都只是目标失败后的无能狂怒而已。
包括杨嗣昌在内的很多人都明白这种情况,唯独崇祯不能明白。
漠南之战结束很久,沿途边防塘报都报给兵部,从宣云开始,蓟镇、辽东,沿途边墙的墩军都在报告,逃卒、牧民争相自后金反叛,已经成百上千逃入汉地,请求归附编军。
这种情况,历年都有。
毕竟这年景哪儿都不好过,大明是边军挨饿,而边外早已是不玩命抢劫就饿死的地步了。
可是没有像今年这么多的,而且边防官员汇总了各个墩堡的情况,报至 兵部,很容易就分析到一条情报:从后金反叛归附的,都是蒙古兵和蒙古牧民。
等到各边把审问逃卒、牧民的塘报送到兵部,情况便更加明了——大明的国本摇了几十年,终于也轮到后金的国本摇一摇了。